home
search
证型胃气上逆
【概念】

胃气以降为顺,胃失和降,反而上逆,称为胃气上逆证。叶天土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朱肱说:“足阳明之气下行,今厌而上行,故为气逆”。本证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导致胃气通降失常而成。

本证主要临床表现为:不思饮食,脘部胀痛,恶心呕吐,嗳气,呃逆,脉弦滑,舌苔薄白,或白腻。

胃气上逆证常见于“呃逆”,“嗳气”,“呕吐”、“反胃”等疾病中。

胃气上逆证通常应与“胃失和降证”,“肝气横逆证”、“冲气上逆证”相鉴别。

【鑑別處理】

胃气上逆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其临床表现各具特点。

  1. 如呕吐所表现的胃气上逆证,临床分虚实两类,实者因邪气扰胃,虚者因胃虚失和。《景岳全书.呕吐门》说:“实证因邪气犯胃’浊气上逆所致…;虚证乃胃阳不振,或胃阴不足,失其和降而成…”。实证呕吐,如外邪犯胃者,常兼表证,治以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加减;
  2. 若饮食停滞者:则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治以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丹溪心法》)加减;若肝气犯胃者,呕吐吞酸,胀痛连胁,治以疏肝和胃降逆,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合左金丸(《丹溪心法》)加减;
  3. 若痰饮内阻,则呕叶溏龙痰涎,治以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金匮要略》)合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4. 虚证呕吐,表现为时吐时止,每因饮食不节,或轻微劳倦而发,多起于病后。若脾胃虚寒者,食入作吐,完谷不化,脘腹uN痛,治以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方宜理中汤(《伤寒论》)或香砂六君子汤(《张氏医通》);
  5. 若胃阴虚者,时作干呕,口渴,胃部有灼热感,苔光剥,治以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金匮要略》)加减。
一般说,暴病呕吐多属邪实,治以祛邪为主,邪去则呕吐自止;久病呕吐多属正虚,治以扶正为主。

临床上还有一种无物有声的干呕,其病机、证治有与呕吐相类同的。

  1. 又如反胃中见胃气上逆证,其证候特点是食入之后,停留胃中,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谷不化。多因饮食生冷,或忧思伤脾,损伤脾阳,出现中焦虚寒,不能腐磨谷食所致。《圣济总录‧呕吐门》说:“食久反出,是无火也”。《景岳全书‧呕吐门》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入中焦不化者,胃虚也”。治当温中健脾,降逆和胃,丁香透膈散(《和剂局方》)、或附子理中汤(《和剂局方》)加减。
  2. 又如呃逆所见的胃气上逆证,是以气逆上冲,喉间uc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的一种表现,古时称“哕”,多由胃气上逆动膈,肺气失于肃降而成。因手太阴肺经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肺胃之气同主降,两脏在功能上互相促进,在病变时互相影响,故治疗应以降逆止呃为主,方选丁香柿蒂汤(《症因脉治》)加旋覆花、枇杷叶、刀豆子等药物。
  3. 嗳气也是胃气上逆的一种表现,此呃逆之声沉长,多伴有胃脘饱胀,嗳气后症状暂减的特点,多属肝气横逆犯胃所致,治当疏肝和胃,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
本证在疾病演变过程中,因胃气上逆而兼挟痰,出现痰气上逆的表现,症见咳痰多而黄,甚则喘促,喉间痰声漉漉等。又可因情绪波动而导致气郁的表现,出现胸闷,脘胀,胁痛等。老年久病,中气匮乏而出现胃气上逆的呃逆,乃属危重之象,临床应予重视。

【類證鑑別】

  1. 胃失和降证与胃气上逆证: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以降为顺,若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常,或冷热不适,都能影响胃的和降功能,发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等病变。但胃气上逆证此胃失和降证的病情为重,往往病之初,表现为胃失和降证,症见脘随痞满,不思饮食,或胃脘疼痛,大便不爽等等。失治或误治,病情加重,可导致胃气上逆证,发生恶心呕吐,呃逆,反胃诸疾。
  2. 肝气横逆证与胃气上逆证:肝主疏泄,以条达为顺,肝气郁结则疏泄失调。从生理方面分析,脾气之升,胃气之降,皆赖肝气之疏泄。若肝郁气结,可横逆犯胃,叶天土说:“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胜也”。肝气犯胃,可使胃失和降,发生胃脘痞满,胁痛,口苦,嗳气,不食等症。胃气上逆证亦可见嗳气,胃痛胀满等症,但无肝气横逆证之胁痛,口苦。前者与情绪波动有关,后者则不明显。
  3. 冲气上逆证与胃气上逆证:冲气上逆证属肝肾病变,肝胃同处下焦,七情内伤,气结之甚,可循冲脉上逆;下焦阳虚,寒水,之气亦可随冲脉上逆,而形成冲气上逆的奔豚气。若影响肺气不降,可伴发喘咳;若影响胃气不降,可伴发泛恶;若气逆神动,可致惊悸不宁。冲气上逆症虽也可影响胃气通降而发生泛恶呕吐,但以冲气上逆的奔豚气为主症,泛吐则为伴发症状。而胃气上逆证以呕吐为主症,二者不难鉴别。

【文獻別錄】

  1.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胃阳受伤,腑病以通为补,与守中必致壅逆。”
  2.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沥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
  3. 《医碥》:“胃喘一证,胃络不和,气逆作喘。然所以致逆者,非火则食与痰耳。”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