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證型腎陰陽兩虛
【概念】

腎陰陽兩虛證是指腎之元陽不足、陰精虧損,不能溫煦、濡養臟腑經絡,而出現一系列症狀的概稱。本證由內、外因所致的勞損以及慢性病後期,窮則及腎所造成。

主要臨床表現為:畏寒踡臥,手足心熱,口乾咽燥,但喜熱飲,眩暈耳鳴,腰膝酸軟,小便清長或餘瀝不盡,男子陽萎遺滑,女子不孕,帶下,舌根苔白,舌體胖,舌質稍紅,尺脈細弱。

腎陰陽兩虛證常見於「虛勞」、「陽萎」、「遺精」、「癃閉」、「關格」、「水腫」等疾病中。

本證應與「腎陽虛證」、「腎陰虛證」相鑒別。

【鑑別處理】

腎陰陽兩虛證除了上述臨床表現外,在不同疾病中出現時,又各具特點,宜加辨析。

  • 如癃閉病中見腎陰陽兩虛證時,以小便不通或滴瀝不暢,排出無力,腰膝酸軟,潮熱盜汗等為特點,多因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日久陽損及陰,腎陰陽兩虛,氣化無權,氣不化津所致,治宜溫腎滋陰通竅,方用濟生腎氣丸(《濟生方》)。
  • 在陽萎及遺精病中出現腎陰陽兩虛證時,以陽事不舉,夢遺精滑,不育,精神萎靡為特點,多因房勞過度,精虛陰虧,陰損及陽,致腎陰陽兩虛,治宜溫壯腎陽,滋陰固澀,方選贊育丹(《景岳全書》)合濟生秘精丸(《濟生方》)。
  • 在水腫病中出現腎陰陽兩虛證,其臨床表現以全身水腫、腰以下為甚,尿少,口乾,舌紅苔少為特點,此由腎虛二便失司,陽虛氣化無權,陰虛津化為水,水泛成腫,治宜益腎利水,方選真武湯(《傷寒論》)合知柏地黃丸(《醫方考》)。
  • 若關格病中出現腎陰陽兩虛證時,以惡心嘔吐,尿少或尿閉,水腫,面色晦暗,精神萎頓,甚則神識昏蒙,口乾,舌質暗紅,舌體胖,苔白為特點,證由元陽虛衰,真陰虧損,濁邪留滯所致,治宜通陽化濁、滋陰,利水,方選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大黃附子湯(《金匱要略》)。
  • 若在虛勞病中出現腎陰陽兩虛證時,見長寒而手足心熱,口乾但喜熱飲,眩暈耳鳴,腰膝酸軟,陽萎遺精,不育等症,多由勞損過極,久虛不復,腎陰陽俱虧,治宜陰陽雙補,方選右歸丸左歸丸(《景岳全書》)。臨床可根據病種不同加以辨析。

    腎陰陽兩虛證往往出現於疾病的晚期,正氣大衰,陰陽兩傷,是病理變化的最後轉歸,在其病機演化過程中,最終致成腎氣敗絕,陰陽離絕之死候,治療宜遵循「陰中求陽,陽中求陰」治則,急挽垂危之陰精、陽氣。

    【類證鑑別】

    1. 腎陽虛證與腎陰陽兩虛證:腎陽虛證與腎陰陽兩虛證在病機上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腎陽虛證的進一步發展,陽損及陰,導致腎陰陽兩虛證;亦可由腎陰虛證遷延失治,陰損及陽,演夔成陰陽兩虛之證。陽虛則畏寒踡臥;陰虛則手足心熱、口乾而喜飲;腎司二便,真元虛憊故小便清長或溺有餘瀝,男子陽萎、遺滑,女子不孕;尺脈屬腎,腎虛則尺脈沉細。單純腎陽虛證病情較腎陰陽兩虛證為輕,臨床以畏寒,面色㿠白、腰膝酸冷、水腫、小便清長等一派陽衰陰盛為主要表現。以此可資鑒別。

    2. 腎陰虛證與腎陰陽兩虛證:腎陰虛多由縱慾傷精,或熱病後期,灼爍腎陰,或久病及腎所致;腎陰陽兩虛證病機可由腎陰虛證遷延而成,病情較單純腎陰虛證為重。從臨床表現看,前者以五心煩熱、失眠盜汗、口乾咽燥、腰膝酸軟、夢遺,舌紅脈細數等一派陰虛火旺為主要表現;後者則兼有畏寒踡臥、水腫以腰以下為甚、陽萎、女子帶下清冷等表現。兩者有輕重、深淺之別。

    【文獻別錄】

    1. 《景岳全書》:「一損於肺,則病在氣息肌腠,…五損於腎,則病為骨痿,二便不禁,此先傷於陽,而後及陰,陽竭於下,則孤陽無以獨存,不可為也。」
    2. 《醫碥》:「證本陰虛,若呼吸少氣,懶言語,無力動作,目無精光,面色㿠白,乃兼陽虛也。」
    3. 《證因脈治》:「有真陰不足,服滋陰藥則受虛寒,服溫補藥又變虛火者,此陰水既蝎,陽火亦虛,不耐滋補之死證也;有真陽不足,服溫補藥則受虛火,服滋陰藥不受虛寒者,此陽火既竭,陰水亦虧,不耐溫補之死證也。」
  •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