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证型血寒
【概念】

血寒证是指阴寒之邪侵犯血分、或气虚失其温煦,而出现血脉凝滞,收引等临床表现的概称。

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皮肤不泽,手足清冷,恶寒,心腹绞痛,得热痛减,月经错后,痛经,脉细而缓等。

血寒证常见于“冻伤”、“中寒”、“脱疽”、“腹痛”及妇女“月经不调”等疾病中。

本证通常应与“血瘀证”相鉴别。

【鑑別處理】

血寒证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中,

  1. 如在冻伤病中,则多发生在指、趾、耳、鼻等暴露部位,初起则局部皮肤苍白,冷痛麻木,继则暗红漫肿,或青紫成块、疼痛、搔痒等。此由寒邪侵袭肌肤,伤及血脉,气血凝滞所致。《外科正宗》说:“冻疮乃天时严冷,气血冰凝而成。”治宜温阳散寒,调和营缳。方用桂枝加当归汤(《中医外科学》)合黄酒服之。
  2. 若在中寒病中,则临床表现为卒然战栗,面青咬牙,吐泻腹痛,四肢冰冷,或手足挛踡,脉微欲绝。此由素体虚弱,外中天地之寒,或内受饮食之冷所致。治宜温阳散寒,调补气血。方用参附汤(《妇人良方》)合黄酒服。
  3. 若在脱疽病中出现血寒证,则多表现为面色暗淡无华,喜暖怕冷,患肢麻木,小腿搐痛,足趾暗红或青紫而冰凉,肌肉萎缩,趾甲变厚,疼痛甚剧,彻夜难眠,舌紫黯,脉弦细而迟涩。此多由肝肾不足,外感寒邪,以致寒凝血滞,阻塞经络所致。治宜温阳散寒,活血通络,方用阳和汤(《外科全生集》)合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4. 若在腹痛病中出现血寒证,表现以下腹刺痛(或胀痛)牵引睾丸坠痛,甚则攻痛连脇,并见肢冷畏寒,舌苔白滑,脉沉弦或迟等症为特点。此为下焦虚寒,复感受寒邪,寒凝肝脉所致。治宜温肝散寒,方用温经汤(《金匮要略》)加减。

血寒证较多发生于年高体弱者,因高龄之人,元阳渐衰,血失温煦,常见精神萎弱,面色无华,小腿筋掣,肌肉酸疼,肢冷畏寒等症。妇人见血寒证,主要表现为月经过期,涩少不畅,色暗淡有块,或经闭、痛经,或产后恶露不净,小腹冷痛,宫寒不孕等。

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寒邪客于血脉之中,则血液凝涩不行,络脉阻滞,遂成为寒客血瘀之证,甚则成为症积。

【類證鑑別】

  1. 血瘀证与血寒证:两证都有血脉凝滞症状,在病因病机上密切相关,但有一定区别。从病因而论,血寒证多由素体阳虚,寒邪客于血脉之中,而致气血运行迟缓。血寒是形成血瘀的病因之一,血瘀证却是血寒证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两者的区别在于血寒证既有形寒肢冷,疼痛喜暖,得温痛减等寒象,又有疼痛如刺,固定不移,甚而有症积包块,舌有瘀斑,脉沉迟等瘀血症状,显然与单纯血瘀证不同,不难鉴别。

【文獻別錄】

  1. 《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2. 《证治汇补‧血证》:“血寒者,其证麻木疲软,皮肤不泽,手足清冷,心腹怕寒,腹有块痛,得热则止,在女子则月事后期而痛,脉细而缓。法宜温之。”
  3. 《罗氏会约医镜‧经脉门》:“凡血寒血虚者,俱后期。然血何以寒?非阴寒由外而入,生冷由内而伤,原由阳气不足,非春和之时,以致津液不能充盈,故不能如期而至也。”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