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證型風熱
【概念】

風熱表證是指風熱之邪侵襲肌表而出現的證候。

主要臨床表現為:微惡風寒,少汗,全身不适,頭痛,口微渴,或有咽痛,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

風熱表證多見於感冒、春溫、及多種外感熱病之中。

本證須與「風寒表證」、「溫燥證」等鑒別。

【鑑別處理】

風熱之邪為溫邪,《溫病條辨.外感溫熱篇》指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主表衛,風熱之邪傷表衛。故見發熱微惡寒,風熱為陽邪,易從火化,故易傷津耗液,故可見口渴。《時病論》云:「春應溫熱而過熱,是為非時之氣,所感之風,風中必挾熱氣,故名風熱病爾。此不但與風溫為兩途,抑且與熱病為各異。……其初起寒微熱甚,頭痛而昏,或汗多,或咳嗽,或目赤,或涕黃,舌起黃苔,脈來浮數是也,當用辛涼解表法為先。」

本證見於感冒之中,可分風熱表實證與風熱表虛證。

風熱表實證見發熱重,微惡風寒,鼻塞流黃涕,身熱無汗,頭痛咽痛,口渴欲飲,或有咳嗽痰黃,舌邊尖紅,苔薄黃,脈象浮數。一是素體壯實,內有蓄熱,二是感受風熱之邪,熱象較明顯,治宜辛涼解表,用辛涼平劑銀翹散(《溫病條辨》)。若風熱之邪,化熱之象不明顯,僅見有咳嗽,無全身症狀,宜用辛涼輕劑桑菊飲(《溫病條辨》)。若頭疼,週身骨節痠痛,肌膚壯熱,背微惡寒者,治宜甘寒透熱達表,用清解湯(《醫學衷中參西錄》)。若發熱身痛較重,咳嗽明顯,宜用蔥豉桔梗湯(《通俗傷寒論》)。

風熱表虛證的成因是,素體腠理疏鬆,衛表不固,故感受風熱之邪後出現熱蒸汗出表現,同時口渴較甚。治宜益衛解表,方用加減葳蕤湯(《通俗傷寒論》)。本證見於麻疹初起,為風熱挾毒邪而致,證見發熱惡寒,咳嗽噴嚏,兩眼流淚而畏光,身出紅疹,漸次漫延,宜辛涼透表,方選升麻葛根湯(《嚴氏小兒方論》)。本證見於時行感冒,即眾人感冒時行風熱邪氣,症狀類似,發熱頭痛,不惡寒而口渴,治宜解肌透熱;方用柴葛解肌湯(《醫學心悟》)。

論治風熱之表證,必須注意人體秉賦素質。虛弱之人感受風熱之邪,常汗多,低燒應辨氣虛,陰虛,不得以常法治之。《錦囊秘錄》論傷風證治時說:「治法當審內因、外因為的。外因有餘,……內因不足,固其衛氣,兼解風邪。」產後或失血後复感風熱之邪,見發熱重,惡寒輕,咽痛,口渴,宜養血兼以散風,方選四物湯(《和劑局方》)合銀翹散(《溫病條辨》)。《葉天士女科全書‧外感發熱》:「產後有外感發熱者……,然此外感,隨感隨病,與正傷寒不同,……但當酌其虛實,而分治之。如感邪氣,不甚虛者,宜三柴胡飲,……。」脾肺氣虛之人,表虛失固,最易感外邪,而見發熱不重,惡寒較明顯,但舌邊尖紅,咽痛,宜扶正祛邪,方選玉屏風散(《世醫得效方》)合桑菊飲(《溫病條辨》)。

感冒風邪,必由元氣不固,所以《雜病源流犀燭‧感冒源流》指出:「感冒,肺病也,元氣虛而腠理疏也。經曰,虛邪賊風陽先受之,蓋風者,天之陽氣,其乘於人則傷衛。衛者,陽也,故曰陽先受之。衛又即氣也,肺主氣,脾主氣,故傷風雖肺病,而亦有關於脾,以脾虛則肌肉不充,肺虛則玄府不閉,皆風邪之所由以入也。……風邪襲人,不論何處受之,必內歸於肺。」

感受風熱之邪,多發生於春季,雖初起表淺,但其傳變較速,如《菊人醫話‧春季傷風》云:「因辛涼之品最善於宣化,使遏鬱之邪得宣化之品而解,但治須從速,若遷延時日,那就坐視外風與內火會合,造成風火交煽之患。……若拖延太久,可能造成肺損之症,肺損也就是火邪克金的後果。」總的說來,風熱表證一種情況是風熱之邪繼續入裡,出現寒熱往來,口苦咽乾等症狀,轉為半表半裡證,另一種情況是如上所述,風熱損肺家,肺失宣降,出現咳嗽劇烈,口渴,舌質紅苔黃等轉為肺熱咳嗽證。

【類證鑑別】

  1. 風熱表證與風寒表證︰二者均有發熱、惡寒,鼻流清涕等症狀,均可見脈浮。但由於感邪性質不同,寒熱之象也不同。風熱表證發熱重,惡寒輕,鼻流黃涕,伴有咽痛,咽乾或小便黃,而且舌邊、尖紅;風寒表證惡寒重,發熱輕,鼻流清水樣涕,腰及肢體疼痛咽不乾,小便不黃風熱表證脈象可見浮數之脈,風寒表證之脈通常是脈浮緊或浮緩,同時感邪季節也可作參考,一般風熱表證以春季多見,而風寒表證以冬、秋季節常見。
  2. 風熱表證與溫燥證︰二者均有發熱,微惡風寒,咽乾而痛的表現。但由於燥邪傷人最易傷津液,所以傷津症狀較明顯,肺之外竅鼻,肺之外合皮毛均可見乾燥少津,嚴重者唇舌俱乾。同時感邪季節也可作參考,風熱表證以春季多見,而溫燥證發生在夏末秋初,炎暑剛退之時。

【文獻別錄】

  1. 《素問‧骨空論》:「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
  2. 《儒門事親‧解利傷寒》:「人冒風、時氣、溫病、傷寒,三日以里,頭痛身熱惡寒,可用通聖散,益元散。」「《內經》曰:歲火太過,炎暑流行,火氣太盛,肺金受邪,上應熒惑,火而明現,若用辛涼之劑解之,則萬舉萬全也。」
  3. 《類證治裁‧傷風》:「其症惡風有汗,脈浮,頭痛,鼻塞聲重,咳嗽痰多,或憎寒發熱。惟其人衛氣有疏密,感冒有淺深,故見症有輕重。」「凡體實者,春夏治以辛涼,秋冬治以辛溫,解其肌表,風從汗散。體虛者,固其衛氣,兼解風邪。」
  4. 《證治匯補‧傷風》說:「肺家素有痰熱,复受風邪束縛,內火不得舒泄,謂之寒喧,此表裡兩因之實證也。有平昔元氣虛弱,表疏腠鬆,略有不謹,即顯風證,此表裡兩因之虛證也。」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