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證型風熱疫毒
【概念】

風熱疫毒證是指因感染風熱疫毒邪氣而造成的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傳染性,染病人群症狀相似,病情較重的一類證候。因風熱疫毒邪氣不同,客於機體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不同。

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病急驟,相互染易,惡寒輕發熱重,咽喉腫痛,牙齦腫痛,頭痛,咳嗽。

風熱疫毒證常見於「大頭瘟」、「疫疹」、「疫咳」、「疫喉痧」、「痄腮」、「時行感冒」等疾病中。

本證應與普通「感冒」、「咳嗽」等鑒別。

【鑑別處理】

風熱疫毒證可出現在多種疾病中,表現在大頭瘟者,病機為風熱疫毒邪氣壅於上焦發於頭面,症狀為:惡寒發熱,頭面紅腫焮赤,目不能開,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紅苔黃,脈數有力。治宜疏散風邪,清熱解毒,方用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

表現為疫疹者;病機為疫毒邪熱內盛,外發於肌膚所致。症狀為:初起時,伴見惡寒發熱,頭痛如劈,甚則煩躁譫語,唇焦,舌起紅刺,脈數。或兼上嘔下泄等症。疫疹以鬆浮、紅活者為病邪輕淺,緊束有根、色紫或黑者為熱盛毒重。輕者一病即發,重者透發愈遲,有遲至四五日而不透者。治宜清熱涼血解毒,方用清瘟敗毒飲(《疫疹一得》)。

見於疫喉痧者,多發於春季,因風熱疫毒邪氣從口鼻入於肺胃,上衝咽喉。症見咽喉紅腫疼痛,喉部潰爛,上有白腐假膜,甚者疼痛劇烈如刀割,寒熱大作,遍體痠楚,全身痧點隱隱,繼之遍體腥紅,宛如錦紋。痧點先起於頸項,後胸背、腹部、四肢,然後蔓延至全身,顏面無,舌面光紅,上有小粒突起,狀如楊梅。治先予辛涼透毒,方用銀翹散(《溫病條辨》),繼予泄熱解毒,方用涼營清氣湯(《喉痧證治概要》),終宜養陰滋液,方用養陰清肺湯(《重樓玉鑰》)。

見於疫咳者,又稱百日咳,多發於幼兒,症狀表現:陣發性痙攣性咳嗽,痙咳之後伴有特殊的吸氣性回聲,如雞叫聲。由風熱疫毒邪氣犯肺,肺氣不宣,鬱而化熱,釀熱成痰,阻於氣道,氣機上逆,久咳傷及肺絡,可見咳血。初治宜辛溫化痰,順氣降逆,方用射干麻黃湯(《金匱要略》)。中期邪熱戀肺,宜清熱宣肺,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或麻杏石甘湯(《傷寒論》)加減。晚期耗液傷陰,宜養陰清肺,方用養陰清肺湯(《重樓玉鑰》)。

見於時行感冒者、表現為:惡寒發熱;頭痛,腰背痛,四肢酸楚,伴有鼻塞流涕,咽痛乾咳等,為風熱疫毒邪氣犯肺,肺失宣肅。治宜辛涼解表,方用銀翹散(《溫病條辨》)。

見於痄腮者,病機為風熱疫毒邪氣與臟腑伏熱壅結經絡。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咽痛,全身不适,耳下輕微腫脹,治療初以清熱解表,消腫散結,方用銀翹散(《溫病條辨》)合小柴胡湯(《傷寒論》)加減。

見於疫喉者,又稱鎖喉風,臨床表現為:惡寒發熱,頭痛,咽痛乾咳、週身不适,伴見有咽喉部假膜,不易擦去,繼之發熱口乾,咽部紅腫,大便燥結,咳聲如犬吠,如進一步發展,可出現假膜蔓延,至全口甚至鼻,顏色呈灰白或黃或黑色,兼見高熱便秘,煩躁不堪,咽痛劇烈,頸部腫脹,呼吸困難等。病機為風熱疫毒邪氣由口鼻而入,與肺胃積熱相合,上竄咽喉,治初以疏風清熱,解毒利咽,宜銀翹散(《溫病條辨》)合甘草桔梗湯(《傷寒論》)加味;繼則宜養陰清肺,方用養陰清肺湯(《重樓玉鑰》);熱毒熾盛者宜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方用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咳重者宜瀉肺清熱,方用麻杏石甘湯(《傷寒論》)加減。

風熱疫毒證,為風熱疫毒邪氣引起,最易與肺胃積熱相合,小兒為純陽之體,內熱素盛,故易發於小兒,年高之人肺衛表虛,易受外邪,故亦易發。風熱疫毒邪氣易耗液傷陰,一轉為陰虛燥熱證,再者熱毒可進一步發展為熱毒熾盛證,甚者熱毒動血而出現氣血兩燔證。

【類證鑑別】

  1. 風熱上擾證與風熱疫毒證二者均可見發熱惡寒,咽痛咳嗽等症,但致病因素有本質的區別,後者感受的為風熱疫毒邪氣,為疫癘之氣,故發病急、症狀重,具有一定的傳染性,染病人群症狀相似,並且傳變較快,變證較多,而前者感受的為風熱邪氣,所以僅可見到風熱擾於頭面上焦的一些症狀,較輕,不相染易,容易痊癒,所以二者不難鑒別。
  2. 風熱壅盛證與風熱疫毒證二者均可見到發熱口渴飲冷,咽痛,出疹等症,但致病因素有本質的區別,後者感受的為風熱疫毒邪氣,為疫癘之氣,故發病急、症狀重,具有一定的傳染性,染病人群症狀相似,並且傳變較快,變證較多,而前者見到風熱邪氣壅滯肌膚,氣血不暢,所以尚能見到癰癤疔瘡紅腫灼熱癢痛等症,所以容易鑒別。

【文獻別錄】

  1. 《丹溪心法‧溫疫》:「眾人一般病者是。又謂之天行時疫,治法有三,宜補宜散宜降,熱甚者加童便三酒盅。……大頭天行病,此為濕氣在高巔之上,切勿用降散,東垣有方:羌活酒黃芩酒蒸大黃。」
  2. 《全生集‧辨正傷寒溫病熱證》:「時氣者,乃天行暴癘之氣,流行人間,凡四時之令不正者,則有此氣行也。……大頭傷風:大頭者,一日時毒,一日疫毒,蓋天行疫毒之氣,人感之而為大頭傷風也。……若發之耳之上下前後,並頭腳紅腫者,此屬少陽也。或肌熱日晡潮熱,往來寒熱,口苦咽乾,目疼脅滿,宜小柴胡湯加天花粉、羌活、荊芥、連翹、芩、連主之。若三陽俱受邪,並於頭面耳目鼻者,以普濟消毒飲,外用清涼救苦散敷之。」
  3. 《醫學入門》:「疫厲:疫疾如有鬼厲相似,故曰疫厲,又曰時氣。春應暖而反清,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大熱,冬應寒而反大溫,非其時而有其氣,凡感之者,即發頭疼身痛寒熱,一方長幼,治與傷寒微異者,春清責肝,升麻葛根湯;夏熱責心,二香散調中湯;秋濕責肺,白虎加蒼朮湯、茵陳五苓散;冬寒責腎,葳蕤湯、甘桔湯;土亡四季,隨經取之。治與傷寒同者,表證敗毒散,半表證小柴胡湯,裡證大柴胡湯,挾內傷者宜補宜散宜降,人中黃丸是也。……」
  4. 《景岳全書,傷寒》:「大頭瘟證治:大頭瘟者,以天行邪毒客於三陽之經,所以憎寒發熱,頭痛項強或咽喉俱腫,甚至腮面紅赤,肩背斑腫,狀如蝦蟆,此又名蝦蟆瘟,大都此證多屬風熱,然亦有表裡虛實之辨,又外科有時毒證亦如此也。大頭蝦蟆瘟治法:凡病在頭目內,火未盛者,先當解散,宜正柴胡飲,或敗毒散。若時毒咽喉腫痛,內火不甚,而便利調和者,葛根牛蒡湯。時毒表裡俱熱,頭目俱熱,頭目俱腫,宜清宜散者,柴葛煎。若毒在陽明,表裡俱熱,多頭痛鼻乾,宜散者,柴葛解肌湯。若時毒三陽熱极,狂躁咽喉腫痛,宜清兼散者,梔子仁湯。若時毒遍行,熱邪上浮,頭面俱腫,咽喉不利者,普濟消毒飲。」
  5.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此證一名髭髮,一名含腮瘡。生於兩腮肌內不著骨之處,無論左右,總發端於陽明胃熱也。初起掀痛,寒熱往來,若高腫、色紅、熱者,係胃經風熱所發,若平腫、色淡不鮮者,由胃熱濕熱所生。始則俱以柴胡葛根湯表之。若口渴便秘,宜四順清涼飲解之。表裡證俱解,腫痛仍作者,勢必成膿,宜托裡消毒散托之。」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