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證型寒濕
別名濕寒
【概念】

寒濕證,乃指寒濕之邪外侵,或素體脾陽不振而致水濕內停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狀的概稱。多因冒受雨露,或坐臥濕地,或飲食生冷所致。臨床上以感受寒濕的部位與輕重不同,症狀上有偏表偏裏之異。

主要臨床表現為:頭身困重,關節疼痛並屈伸不利,無汗,神疲畏寒,或面浮身腫,腰以下尤甚,胃脘疼痛,大便多溏,或下利白多赤少,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潤,脈濡弱。

寒濕證常見於「胃脘痛」、「泄瀉」、「霍亂」、「痢疾」、「痹症」等疾病中。

本證應與「濕阻證」、「脾虛濕困證」鑒別。

【鑑別處理】

寒濕證可出現在多種疾病中,其臨床表現各具一定特點,治療方法亦不完全相同。

  1. 若在胃脘痛病中見寒濕證,臨床表現以胃脘悶痛不舒,飲食不馨,口粘,頭身困重,大便溏薄或泄瀉,苔白膩,脈濡等為特點,多因過食生冷,中陽被困,脾失運化所致,治宜健脾化濕,方用胃苓湯(《丹溪心法》)加減。
  2. 若在泄瀉病中出現寒濕證。臨床表現每以泄瀉清稀,甚則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或兼表寒證為特點,此由外感寒濕,侵襲胃腸,或過食生冷,脾失健運,寒濕內盛,傳導失司所致,治宜解表散寒,芳香化濁,方用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3. 若在霍亂病中見寒濕證,臨床表現為突然上吐下瀉,初起時下利稀糞,繼則瀉下清稀,或如米泔水,胸膈痞悶,腹痛或不痛,四肢清冷,舌苔白膩,脈濡弱等症狀。此由寒濕穢濁之氣,壅滯中焦,陽氣被遏,升降悖逆,清濁相混所致,治宜散寒燥濕,芳香化濁,方用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純陽正氣丸(《中藥成方選集》)加減。
  4. 若在痢疾病中見寒濕證,臨床表現以痢下白色粘凍,或白多赤少,腹痛、裏急後重,胸脘飽悶,不思飲食,頭重身困等為特點,稱為「寒濕痢」,此由飲食不潔,恣食生冷,損傷脾陽,水濕內停,濕從寒化,寒濕內蘊,氣機受阻,寒濕穢瀾之氣結於腸中而致,治宜溫化寒濕,行氣止痢,方用胃苓湯(《丹溪心法》)加味。
  5. 若在痹證病中出現寒濕證,臨床表現以腰部或肢體關節冷痛重著,屈伸受限,轉側不利,漸漸加重,經久不癒,週寒及陰雨天加劇為特點,此由水上作業、冒雨涉水、居處卑濕,寒濕之邪,侵襲肌肉關節筋脈,阻塞經絡,方用薏苡仁湯(《類證治裁》)加減。

寒濕證多發於年高體衰者,因老年人脾腎陽氣多虛,氣不化水,故易罹患寒濕證。常見精神萎靡,面色無華,形寒肢冷,困重乏力,甚則下肢浮腫,脘悶便溏,泄瀉,舌苔白膩等症。婦人見寒濕證者,主要表現為帶下清稀,痛經,宮寒不孕等,應當詳加辨治。

寒、濕同為陰邪。寒性凝滯,易傷陽氣。濕邪重濁,易遏氣機。二者皆可抑氣凝血,出現氣滯血瘀證候,寒濕證若兼見氣滯血瘀證候,常常提示陽氣損傷過甚,非溫陽化氣難以袪寒勝濕。

【類證鑑別】

  1. 濕阻證與寒濕證:兩證同屬濕病範疇。從病因而論,寒濕證多由水中作業、冒雨涉水,居處卑濕等致使寒濕入侵,或由飲食不節,恣食生冷,損傷脾胃,濕從寒化而致。而濕阻證則多由過食生冷甘肥所致,由風濕雨露引起的很少。從症狀而言,寒濕證有偏表偏裹之不同,偏於表的多見頭重身痛,關節不利,四肢浮腫;偏於裹的多見胃脘疼痛,大便溏薄,或下痢‧白多赤少。濕阻證則因濕阻部位不同,有濕阻三焦之分,濕阻上焦則頭脹脘悶,不飢不食;濕阻中焦則見脘腹脹滿,四肢困重;濕阻下焦則見足經水腫,小便不利。可見寒濕證有濕、有寒,濕阻證則僅有濕阻而無寒象。
  2. 脾虛濕困證與寒濕證:脾虛濕困證和寒濕證都與脾虛濕濁不運有關。其病因均可為貪涼飲冷,或冒雨涉水引起,其症狀均可見大便溏泄、肢體浮腫,頭身困重,舌苔白膩等。但脾虛濕困證病位僅限於脾胃,而寒濕證除與脾胃有密切關係外,還涉及到四肢的肌肉、關節,因此,後者多伴有關節不利或疼痛。兩者以此為鑒別。

【文獻別錄】

  1. 《證治匯補‧濕證》:「傷濕又兼寒,名曰寒濕。因先受濕氣,又傷生冷,其症頭汗身痛,遍身拘急,不能轉側,近之則痛劇,遍身無汗,小便不利。症與風濕相似,但大便轉泄耳,宜滲濕湯主之。」
  2. 《症因脈治‧寒濕腰痛》:「寒濕腰痛之症,頭痛身痛,無汗拘緊腰痛,不能轉側,此寒濕腰痛之症也。寒濕腰痛之因,或寒濕之年,陰寒司令,民病身重腰痛,此因歲氣而成病者。或沖寒目雨,陰寒雨濕之邪致痛,此人自感冒而成病者。」
  3. 《症因脈治‧寒濕身腫》:「寒濕身腫之症,身重身痛。足經冷,胸滿悶,遍身腫,此寒濕腫之症也。寒濕腫之因,或時令陰雨,天氣寒冷,或居處陰濕,陰寒之氣,襲於肌表,或因汗出遇水,水寒所傷,則寒濕腫之症成矣。」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