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证型寒湿
别名湿寒
【概念】

寒湿证,乃指寒湿之邪外侵,或素体脾阳不振而致水湿内停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的概称。多因冒受雨露,或坐卧湿地,或饮食生冷所致。临床上以感受寒湿的部位与轻重不同,症状上有偏表偏里之异。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身困重,关节疼痛并屈伸不利,无汗,神疲畏寒,或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胃脘疼痛,大便多溏,或下利白多赤少,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润,脉濡弱。

寒湿证常见于“胃脘痛”、“泄泻”、“霍乱”、“痢疾”、“痹症”等疾病中。

本证应与“湿阻证”、“脾虚湿困证”鉴别。

【鑑別處理】

寒湿证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中,其临床表现各具一定特点,治疗方法亦不完全相同。

  1. 若在胃脘痛病中见寒湿证,临床表现以胃脘闷痛不舒,饮食不馨,口粘,头身困重,大便溏薄或泄泻,苔白腻,脉濡等为特点,多因过食生冷,中阳被困,脾失运化所致,治宜健脾化湿,方用胃苓汤(《丹溪心法》)加减。
  2. 若在泄泻病中出现寒湿证。临床表现每以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兼表寒证为特点,此由外感寒湿,侵袭胃肠,或过食生冷,脾失健运,寒湿内盛,传导失司所致,治宜解表散寒,芳香化浊,方用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若在霍乱病中见寒湿证,临床表现为突然上吐下泻,初起时下利稀粪,继则泻下清稀,或如米泔水,胸膈痞闷,腹痛或不痛,四肢清冷,舌苔白腻,脉濡弱等症状。此由寒湿秽浊之气,壅滞中焦,阳气被遏,升降悖逆,清浊相混所致,治宜散寒燥湿,芳香化浊,方用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纯阳正气丸(《中药成方选集》)加减。
  4. 若在痢疾病中见寒湿证,临床表现以痢下白色粘冻,或白多赤少,腹痛、里急后重,胸脘饱闷,不思饮食,头重身困等为特点,称为“寒湿痢”,此由饮食不洁,恣食生冷,损伤脾阳,水湿内停,湿从寒化,寒湿内蕴,气机受阻,寒湿秽澜之气结于肠中而致,治宜温化寒湿,行气止痢,方用胃苓汤(《丹溪心法》)加味。
  5. 若在痹证病中出现寒湿证,临床表现以腰部或肢体关节冷痛重著,屈伸受限,转侧不利,渐渐加重,经久不愈,周寒及阴雨天加剧为特点,此由水上作业、冒雨涉水、居处卑湿,寒湿之邪,侵袭肌肉关节筋脉,阻塞经络,方用薏苡仁汤(《类证治裁》)加减。

寒湿证多发于年高体衰者,因老年人脾肾阳气多虚,气不化水,故易罹患寒湿证。常见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形寒肢冷,困重乏力,甚则下肢浮肿,脘闷便溏,泄泻,舌苔白腻等症。妇人见寒湿证者,主要表现为带下清稀,痛经,宫寒不孕等,应当详加辨治。

寒、湿同为阴邪。寒性凝滞,易伤阳气。湿邪重浊,易遏气机。二者皆可抑气凝血,出现气滞血瘀证候,寒湿证若兼见气滞血瘀证候,常常提示阳气损伤过甚,非温阳化气难以袪寒胜湿。

【類證鑑別】

  1. 湿阻证与寒湿证:两证同属湿病范畴。从病因而论,寒湿证多由水中作业、冒雨涉水,居处卑湿等致使寒湿入侵,或由饮食不节,恣食生冷,损伤脾胃,湿从寒化而致。而湿阻证则多由过食生冷甘肥所致,由风湿雨露引起的很少。从症状而言,寒湿证有偏表偏裹之不同,偏于表的多见头重身痛,关节不利,四肢浮肿;偏于裹的多见胃脘疼痛,大便溏薄,或下痢‧白多赤少。湿阻证则因湿阻部位不同,有湿阻三焦之分,湿阻上焦则头胀脘闷,不饥不食;湿阻中焦则见脘腹胀满,四肢困重;湿阻下焦则见足经水肿,小便不利。可见寒湿证有湿、有寒,湿阻证则仅有湿阻而无寒象。
  2. 脾虚湿困证与寒湿证:脾虚湿困证和寒湿证都与脾虚湿浊不运有关。其病因均可为贪凉饮冷,或冒雨涉水引起,其症状均可见大便溏泄、肢体浮肿,头身困重,舌苔白腻等。但脾虚湿困证病位仅限于脾胃,而寒湿证除与脾胃有密切关系外,还涉及到四肢的肌肉、关节,因此,后者多伴有关节不利或疼痛。两者以此为鉴别。

【文獻別錄】

  1. 《证治汇补‧湿证》:“伤湿又兼寒,名曰寒湿。因先受湿气,又伤生冷,其症头汗身痛,遍身拘急,不能转侧,近之则痛剧,遍身无汗,小便不利。症与风湿相似,但大便转泄耳,宜渗湿汤主之。”
  2. 《症因脉治‧寒湿腰痛》:“寒湿腰痛之症,头痛身痛,无汗拘紧腰痛,不能转侧,此寒湿腰痛之症也。寒湿腰痛之因,或寒湿之年,阴寒司令,民病身重腰痛,此因岁气而成病者。或冲寒目雨,阴寒雨湿之邪致痛,此人自感冒而成病者。”
  3. 《症因脉治‧寒湿身肿》:“寒湿身肿之症,身重身痛。足经冷,胸满闷,遍身肿,此寒湿肿之症也。寒湿肿之因,或时令阴雨,天气寒冷,或居处阴湿,阴寒之气,袭于肌表,或因汗出遇水,水寒所伤,则寒湿肿之症成矣。”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