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證型肝經濕熱
【概念】

肝經濕熱證,是濕熱之邪蘊鬱肝經,出現脅痛、口苦、黃疸、納呆等症的概稱。多因外感濕熱之邪,或嗜食肥甘酒酪而致。

主要臨床表現為:黃疸,脅脹痛,飲食衰少,口苦、惡聞葷腥,身困乏力。若濕重於熱,苔白膩微黃;熱重於濕,苔黃膩,小便短赤,脈濡數或弦滑數。

肝經濕熱證常見於「黃疸」、「脅痛」、「臌脹」、「帶下」等疾病中。

本證應與「脾胃濕熱證」、「肝膽濕熱證」、「膀胱濕熱」證相鑑別。

【鑑別處理】

濕熱侵犯肝經,凝滯氣機,可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現不同的病機特點及臨床表現。

  1. 如黃疸病出現肝經濕熱證,則多表現為一身面目悉黃,脅痛,口苦,惡聞葷腥,體倦乏力等。濕偏重者,黃色晦滯,兼見腫脹、身重,頭如裏,納差,便溏,舌紅苔黃自相兼而膩,脈濡不數;熱偏重者,黃色鮮明如橘子色,身熱心煩,便結溺赤,舌紅,苔根黃膩,脈沉弦而數。前者治宜宣氣化濕清熱,方選二金湯(《溫病條辨》)加茵陳;後者治宜疏肝利膽,清利濕熱,方選四逆散(《傷寒論》)去甘草,合茵陳蒿湯(《 傷寒論》)。
  2. 若脅痛病中出現肝經濕熱證,則多表現為右脅持續脹痛,或陣發劇痛,痛引心下或胸背,口苦,咽乾,嘔噁,或寒熱往來,小便短赤,大便秘結,治宜疏肝利膽,清解濕熱,方選大柴胡湯(《傷寒論》)加減。
  3. 若在做臌病中出現肝經濕熱證,其臨床表現以腹大堅滿,脅腹攻痛,面色萎黃,舌質紫絳,苔黃膩,脈弦數為特點,此因濕熱壅結,氣滯水停,肝脾兩傷,病及血分,濕熱與瘀交阻而致,治宜清熱利水,活血化瘀,方選茵陳蒿湯(《傷寒論》)合化瘀湯(驗方)加減。
  4. 若在帶下病中出現肝經濕熱證,則多表現帶下淡黃,粘稠臭穢、量多,或赤白雜下,或伴有外陰搔癢疼痛,小便淋濁,此因肝經濕熱下注而成,治宜瀉肝膽濕熱,方選龍膽瀉肝湯(《蘭室秘藏》)。

【類證鑑別】

  1. 脾胃濕熱證與肝經濕熱證:肝,脾(胃)為木土之臟,病理上常相互影響,既同是濕熱為病,臨床表親自易混同,但認真鑑別,仍有不同的特點,蓋脾主運化,胃主納降,倘濕熱之邪,蘊結脾胃,則受納運化失職,升降失常,以脘腹痞悶,嘔惡厭食為多見症狀,且由於濕熱交阻下迫,可兼見大便溏泄不爽,小便短赤不利;肝主疏泄,濕熱蘊結於肝經,則疏泄失常,以脇肋脹痛,口苦納呆為多見,因肝病傳脾,可兼見嘔噁腹脹,大便不調,小便短赤。總之,脾胃濕熱證以升降失常為主;肝經濕熱證以氣機鬱滯為主。前者脈見濡數;後者脈見弦數。可資鑑別。
  2. 肝膽濕熱證與肝經濕熱證:肝膽濕熱證與肝經濕熱證在病因病機及主要症狀方面頗相類同。如都由外感濕熱或內傷飲食,濕熱鬱滯,氣機失於疏泄、條達而致病,均可見脅痛,口苦等症狀。但由於病位有異,所以治法有別,臨床不可不辨。肝膽濕熱證,膽經症狀較突出,如黃疸日漸加深,伴有耳聾,咽乾,目眩,嘔吐苦水等;而肝經濕熱證,黃疸可有可無,或見黃疸而較輕微。若肝經濕熱證的黃疸日趨加深,說明病位已從肝及膽,濕熱之邪 已彌漫肝膽二經。兩證的側重點不同,前者偏於膽,後者偏於肝。以此為辨。
  3. 膀胱濕熱證與肝經濕熱證:濕熱侵犯下焦,可影響膀胱的氣化功能,濕熱侵犯中焦,可影響肝經的氣機疏泄功能,兩者均為濕熱影響氣機的病變。但膀胱濕熱證,以排尿困難為主要症狀,如尿急、尿頻、尿少、尿痛,或見尿血,或尿夾砂石,尿道不通;肝經濕熱證,以脅痛,口苦,納呆為主要症狀,肝經濕熱雖亦可下注前陰而引起尿痛,但有明顯的肝經濕熱持續階段,見尿痛而不為主症。據此,兩證不難區別。

【文獻別錄】

  1. 《諸病源候論.五色黃候》:「其人身熱,眼青黃,視其瞳子青、膚亦青,面色青者,是其由脾移熱於肝,肝色青也。」
  2. 《寓意草》:「膽之熱汁滿而溢出於外,以漸滲於經絡,則身目俱黃,為酒疸之病。」
  3. 《謙齋醫學講稿》:「黃疸的形成與膽汁有關,……膽與肝為表裏,肝臟病變大多影響到膽,在肝病上出現黃疸,亦極自然。」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