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证型痰气互结
别名痰气交阻、痰气阻闭、气郁痰凝、痰气郁结
【概念】

痰气互结证又称郁痰证,是由于痰与气郁结于身体各部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的总称。痰气互结证多由于七情所伤,气滞痰阻所致。

本证主要临床表现为:情u荍簃{,急躁易怒,胸脇满闷,善太息,或咽喉如有梅核堵塞,或吞咽梗阻,或神志痴呆,或发瘿瘤瘰疬,舌苔薄腻,脉弦细而滑。

痰气互结证主要见于“胸痹”、“梅核气”、“噎膈”、“癫”、“瘿瘤”、“瘰嚟”等疾病中。

本证临床上应与“肝脾不调证”、“肝胃不和证”相鉴别。

【鑑別處理】

本证辨析痰气互结证因其阻滞的部位不同,症状各异,故临床表现此较复杂。情志抑郁,急躁易怒,胸脇满闷,善太息是其共同表现,在不同的疾病中则各有特征。

  1. 若痰气痞结于胸,气机不畅则导致胸痹,表现为胸闷痞满,短气不利,痛引心背,俯仰不舒,治宜宣通降逆,行气化痰,方选橘枳姜汤(《金匮要略》)化裁。
  2. 若痰气搏结于咽部则成梅核气,表现为咽喉如梅核或败絮堵塞,咽之不下,吐之不出,胸闷痞满,气郁不畅,治宜理气消痰,方选四七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化裁。
  3. 若痰气交阻于食道则致噎膈,表现为吞咽梗阻,呕恶痰涎,胸膈痞满,口干咽燥,早期舒畅时可稍缓解,治宜开郁化痰润燥,方选启膈散(《医学心悟》)化裁。
  4. 若痰气郁结,蒙蔽神明可导致癫病,表现为神情抑郁淡漠,沉默痴呆,行动迟缓,语无伦次,治宜理气解郁,化痰开窍,方选导痰汤(《济生方》化裁。
  5. 若痰气互结于经络可成瘿瘤,常见颈前肿物,漫肿或结块,皮色不变,按之柔软,治宜理气解郁,化痰软坚,方选海藻玉壶汤(《外科正宗》)加减。亦有结于颈项、腋、胯之间成为瘰疬,表现为局部出现结块如豆,累累如贯珠状,数目不等,无痛无热,以后逐渐增大串生,或有微痛,治宜疏肝解郁,软坚化痰,方选消瘰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化裁。

痰气互结证每见于胸怀不畅,情志抑郁之人,尤多见于妇女。情志不遂,肝气不舒,痰气郁结则出现本证。春季木旺,肝气易郁,故痰气互结证常于春季发生或加重。病情又常随情志变化而增减,因此治疗时要注意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使病人保持乐观情绪,将有利于疾病痊愈。

痰气互结证在疾病演化过程中易兼夹肝气郁结证,脾虚湿困证与胃气上逆证。痰气互结证往往是在肝气郁结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痰气互结,气机不畅又可使肝气郁结加重,故痰气互结证常兼夹肝气郁结证。肝气郁结证的主要表现有:情志抑郁,胸闷脇胀,烦躁易怒,脉弦等症。脾虚湿困证不仅是生痰的原因,而且脾虚则肝木自旺,易致肝气横逆,肝木乘土又进一步加重脾虚,所以痰气互结证在演化过程中常兼夹脾虚湿困证,脾虚湿困证的主要表现有: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泛恶欲吐,肢体沉重,舌苔腻,脉濡等症。痰气互结证还可因痰气上逆引起胃气上逆证,而见不思饮食,胃脘胀痛,嗳气呃逆,呕吐恶心等症。

【類證鑑別】

  1. 肝脾不调证与痰气互结证:痰气互结证是由肝气郁结,气机失畅,痰气搏结所致。肝脾不调证即肝郁脾虚证,是由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所致。二证均可出现情志抑郁,急躁易怒,胸脇满闷,善太息等共同表现。但痰气互结证还因为阻滞的部位不同出现胸痹、梅核气、噎膈、癫、瘿瘤、瘰疬等疾病的表现,而肝脾不调证则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搪,倦怠乏力等脾气虚的表现。在舌脉方面,痰气互结证因有痰浊,故舌苔腻,脉弦细而滑,而肝脾不调证多表现为薄苔,脉弦。
  2. 肝胃不和证与痰气互结证:肝胃不和证由于肝郁气滞,疏泄失职,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所致。痰气互结证与肝胃不和证均出现情志抑郁,胸脇胀满,急躁易怒等共同表现,但痰气互结证可出现咽喉堵塞感,吞咽梗阻,神志痴呆,瘿瘤瘰疬等表现,而肝胃不和证则兼有胃脘胀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等症状。在舌脉方面,痰气互结证表现为舌苔薄腻,脉弦细而滑,而肝胃不和证则出现舌苔薄黄,脉弦。

【文獻別錄】

  1. 《症因脉治‧痰症》:“郁痰之症,胸满饱胀,九窍闭濇,懊憹烦闷,或咽中结核,睡卧不宁,或肠胃不爽,饮食有妨,或气逆不利,倚息肩喘,郁痰之症也。郁痰之因?七情所伤,易成郁结,肺气凝滞,脾元不运,思则气结,闷郁成痰,皆郁痰之因也。郁痰之脉,多见沉濬,沉迟寒郁,沉数为热,沉实顽痰,沉牢内结。郁痰之治,寒郁辛散,香芎二陈汤,热郁清解,栀连二陈汤。肺经郁痰节斋化痰丸加昆布胆星。
  2. 《丹溪心法‧六郁》:“痰郁者,动则气喘,寸口脉沉滑。”
  3. 《类证治裁‧痞满》:“噎膈痞塞,乃痰与气搏,不得宣通。痰为气激而升,气为痰腻而滞,故痞塞而成噎膈也,连理汤,生姜泻心汤。”
(季绍良)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