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证型肝阴虚
别名肝阴不足
【概念】

肝阴虚证,指肝之阴血不足,濡润失职、筋脉失养,或阴不制阳、虚热内生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症状。多因失血过多,久病耗损,劫夺肝阴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目干畏光,两目昏花,或夜盲,耳鸣胁痛,心烦易怒,爪甲不荣,或筋惕肉瞤,甚或自觉面部烘热,口燥咽干,颧红唇赤,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多梦,舌鲜红少苔,脉弦细数。妇女可见月经后期、量少、经闭等症状。

肝阴虚证常见于“胁痛”、“眩晕”、“头痛”、“虚劳”、“内伤发热”、“汗证”、“不寐”、“白睛涩痛”、“青盲”、“高风雀目”、以及“月经后期”、“闭经”、“崩漏”等疾病中。

肝阴虚证应与“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肝肾阴虚证”等相鉴别。

【鑑別處理】

肝阴虚证是临床常见证候之一,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

  1. 如胁痛病中见肝阴虚证,则有脇肋隐痛,其痛悠悠不休,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的特点,乃肝之阴血不足,不能濡养经脉所致,《金匮翼.胁痛统论》说:“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膈布脇肋,阴虚血燥,则经脉失养而痛。”治宜养阴柔肝,方用一贯煎(《柳洲医话》)。
  2. 若眩晕、头痛病出现肝阴虚证,则有头晕而不欲睁目,头痛绵绵,耳鸣如蝉等特点,多由肝阴不足,清窍失养所致,治宜滋阴养肝,方用杞菊地黄丸(《医级》)加减。
  3. 内伤发热中出现肝阴虚证,则以午后或夜间潮热,或手足心热,口苦咽干,烦躁不安为特点,此由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所致,治宜滋阴养肝清热,亦可用一贯煎加减治疗。
  4. 若汗证中出现肝阴虚证,则多有睡中汗出,醒来即止,虚烦少寐,惊惕不安的特点,为肝阴不足,阴亏火旺,阴不内导所致。《医学正传.汗证》指出:“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荣血之所主也。”治宜滋阴降火敛汗,可用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加减。
  5. 若虚劳病中出现肝阴虚证,除有形体消瘦,颜面潮红,爪甲不荣,肢体麻木,或筋惕肉瞤等症状外,常伴有多个脏腑虚损的症状,且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多由肝之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医宗金鉴》曰:“两脇引胸而痛,筋缓不能行,肝劳也。”指出了本证的特点,治宜滋补肝阴,方用补肝汤(《医宗金鉴》)。
  6. 若眼科病中见肝阴虚证,则外出现于白睛涩痛、高风雀目、青盲等疾病中,其特点为两目干涩,不肿不赤,畏见强光,或夜盲,或视物不清,甚或不辨人物,渐至失明,乃由肝阴不足,精血亏损,目失濡养所致,《诸病源候论》曰:“目,肝之外候也,……其液竭者,则目涩。”治宜养肝明目,方用明目地黄丸(《审视瑶函》)。
  7. 若妇科病中见肝阴虚证则有月经后期,量少,色红或稍淡,或经水数月不行,以至闭经舌红少苔,脉弦细的特点,乃由肝阴不足,冲任亏虚,血海不满所致,治宜滋肝调经,"可用一贯煎加减。
  8. 又肝阴不足,尚可见于崩漏病中,以经水淋漓不断,量多少不一,色鲜红,少腹绵绵作痛,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等症为特点,乃由肝阴不足,肾精亏损阴虚内热,气伏冲任,迫血妄行所致,治宜滋补肝肾,调经止崩方用调肝汤(《傅青主女科》)。
总之,因疾病不同,肝阴虚证之特点也不同,应随证治之。

肝阴虚证多见于年老体弱,久病耗伤,或失治、误治,劫夺阴液的患者。因肝为女子先天,故妇女更为多见。妇人见肝阴虚证,主要表现为经行后期,经行腹痛,或闭经,月经涩少而淋漓不断,胎动不安,不孕等特点。

肝为藏血之脏,主疏泄而喜条达,故血液的贮藏,气机的调阳与肝的关系至为密切。在其病机演变过程中,肝阴不足,血不养肝,肝气不舒,致阴虚肝郁;反之肝郁日久,五志化火,劫夺肝阴,也可致肝阴益亏。又肝肾同源,其病变常相互影响,而成肝肾阴亏之候。且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阳升发太过而致肝阳上亢;若肝扬升动无制,精血亏竭,脉脉失养,则风自内生,肝风内动,病情更为重笃。

【類證鑑別】

  1. 肾阴虚证与肝阴虚证: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二者临床表现颇为相似,皆可有五心烦热,虚烦不寐,潮热盗汗,两颧红赤,口干咽燥,头晕目眩等症状。从病因而论,肾阴虚证多由禀赋薄弱,房劳过度,下元亏损,或失血耗液,或情志内伤,暗耗精血,损伤真阴所致;而肝阴虚证多由肝血虚证发展而来,或肝郁化火,暗耗肝阴以及久病劫夺肝阴所致。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足,不能濡养其窍则见两目干涩,目视不明或夜盲;肝主筋,其华在爪,胁为肝经所布,肝之阴液不足,不能濡养筋脉爪甲经络,则肢体麻木,筋惕肉瞤,爪甲不荣,脇肋隐痛。而肾阴虚证与之不同,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腰为臂之府,肾阴不足,髓海空虚,骨骼失养,则眩晕耳鸣,健忘,两足痿弱,足跟痛,发脱齿摇,腰膝酸软。肝阴虚证,病位在肝,其脉弦细数;肾阴虚证,病位在肾,其脉沉细或沉细数,可资鉴别。
  2. 阴虚阳亢证与肝阴虚证: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阴虚阳亢证多由肝肾阴虚,水不涵木,或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灼伤肝阴,肝阳亢逆于上所致,肝阳暴张,上扰清空则头胀痛,眩晕欲仆,头重脚轻,且有每因烦劳恼怒而诱发,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的特点,因阳浮于上则面红目赤,舌质红绛、少苔,脉弦细数或弦劲有力,或可伴有肝肾阴虚之候。而肝阴虚证则以肝脏本身阴液亏虚为主,阴液不足,清窍失养则头痛绵绵,眩晕不欲睁目,病程进展较缓慢,两目干涩,不红不肿,脇肋隐痛,舌红少苔,脉弦细数。阴虚阳亢证多属本虚标实,其肝阴虚为本,阳亢于上为标;肝阴虚证为本虚,无标实之象,是鉴别之关键所在。
  3. 肝肾阴虚证与肝阴虚证:肝肾同居下焦,肾阴不足常可致肝阴不足,肝阴不足亦可致肾阴亏损,故肝肾阴虚证与肝阴虚证极易混淆。应加以鉴别。肝阴虚证多由肝血虚发展而来,或肝郁化火,暗耗肝阴,或久病耗损肝阴所致;肝肾阴虚证常由肝阴虚证进一步影响及肾,或七情内伤,劳伤精血,久病不愈,耗伤肝肾之阴引起。肝阴虚以肝之阴液不足之表现为主症;而肝肾阴虚证不仅有肝阴虚证,尚可见腰脊酸痛,胫酸跟痛,齿摇发脱,遗精早泄,女子不孕等肾阴不足的症状。二者不难鉴别。
  4. 肝火上炎证与肝阴虚证:二者皆可出现热象,可见眩晕,头痛,耳鸣,胁痛,脉数等症状。然二者病因病机不同:肝火上炎证多由肝郁化火,气火上逆所致,因火性炎上,上扰清空,故以头胀痛,甚则头痛如劈,耳鸣如潮,多为暴发,或突然耳无所闻为特点;肝阴虚之病因与其不同,症状以头痛绵绵,耳鸣如蝉,按之则减为特征。肝火上炎证因肝经郁热则见脇肋灼痛、口渴喜饮、目赤肿痛、口苦咽干,气火上炎,迫血妄行,可见吐血、衄血等出血现象;而肝阴虚证,因阴液不足、窍络失养,则见脇肋隐痛,两目干涩,口干不欲饮。肝火上炎证,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属实热;肝阴虚证,舌红少苔,脉弦细或弦细数,属虚热可资鉴别。

【文獻別錄】

  1.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脇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䀮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怒,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
  2. 《诸病源候论.卷十五》:“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脇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3. 《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一》:“论曰肝虚之状,其病面青善洁善怒,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不欲饮食,悒悒不乐,恐惕如人将捕之,其脉见于左手关上阴虚者,乃其侯也。”
  4.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二》:“肾藏精,肝藏血,人之精血充和,则肾肝气宜,上荣耳目,故耳目聪明,视听不衰,若精血亏耗,二脏虚损;则神水不清,瞻视乏力,故令目黑暗。”
  5. 《四诊抉微.卷三》:“……呵欠面赤多筋肝火,呵欠面青惊悸心肝并见,眼赤多汨积热,头眩不能俯视肝火,血枯发坚者肝虚,羞明怕日肝肾并见。”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