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浏览器未开启Javascript!本网站利用它优化用户的浏览体验,若未开启它,除了导致部分网页功能无法正常运作,浏览效能也会较差!


home
search
AD
证型血虚津亏
别名津伤血虚
【概念】

血虚津亏证是由于素体血虚,汗、吐、泻,或温热病邪耗津伤液,或因失血,产后出血过多,导致阴血与津液亏损,脏腑失于濡养所表现的证候。

主要临床表现为: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口干咽燥,鼻唇燥裂,干咳失音,皮肤干燥,目涩少泪,尿少便结,舌淡少津,苔少或剥,脉细小。

血虚津亏证常见于“便秘”、“燥痺”、“消渴”、“虚劳”、“痿证”等疾病中。

本证应与“阴虚证”、“津液亏虚证”相鉴别。

【鑑別處理】

血虚津亏证系素体血虚,温病热邪内结,灼伤津液或失血过多导致的阴血与津液均亏,不能濡养脏腑而致。其临床表现主要在两个方面。首先表现为血虚,如头晕,心悸,面色无华,经少经闭,舌淡,脉细等。二是津亏表现,如口干咽燥,鼻唇燥裂,双目干涩,皮肤干痒,大便秘结等。本证在不同疾病中表现特点各有不同。

  1. 如在便秘中,其临床表现为大便干结,面色淡白无华,心悸健忘,头晕目眩,口干,舌淡红少泽,脉细。本证好发于年老体弱或产后失血者。《丹溪心法‧燥结》认为便秘是由于血少,如说“燥结血少不能润泽,理宜养阴。”《重订严氏济生方‧秘结论治》“妇人新产亡血,走耗津液,往往皆令人秘结。”《万病回春‧大便闭》“久病人虚,大便不通者,是虚闭也;因汗出多大便不通者,精液枯竭而闭也;……老人大便不通者,是血气枯燥而闭也;虚弱并产妇及失血,大便不通者,血虚而闭也。”认为素体血虚,津亏液少;或产后病后,阴血虚少;或失血夺汗,伤津亡血,均可导致血虚津亏。血虚则大肠不荣,液亏则肠道干涩,导致大便干结,便下困难。治宜养血生津,润肠通便。方用润肠丸(《沈氏尊生书》)加减。
  2. 在燥痺中,本证表现为肢体关节隐隐作痛,不红不肿,伸屈不利;甚则麻木不仁,口舌干燥,肌肤干涩,燥渴欲饮。《路志正医林集腋》中反复强调:“燥痺以阴血亏虚,津枯液涸,筋脉关节失濡为主要病机”。治宜滋阴养血,活血润燥。方用四物汤(《和剂局方》)合生脉饮(《医学启源》)加减。
  3. 消渴病中之血虚津亏证,多在消渴病后期,素体阴血亏虚,饮食不节,房劳过度,燥热伤津所致。津血同源,津无以化血则血更亏。临床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形体消瘦,头昏耳鸣,皮肤干燥,全身燥痒,舌淡红少苔,脉细数。《证治要诀‧消渴》云:“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久久不治,气尽虚,则无能为力矣。”又云:“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非风也。”消渴的病理主要在于阴血津亏,燥热偏胜。治宜滋阴养血,清热润燥。方用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合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加减。
  4. 在痿证中,本证表现为:肢体筋脉弛缓、软弱,甚则肌肉萎缩和瘫痪。多因素体脾胃亏虚。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虚弱,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五脏,运行血气;加之肾虚,阴精亏损,肾中水亏火旺,以致筋骨失养,关节不利,肌肉瘦削,肢体痿弱不用。《医宗必读‧痿》云:“阳明者胃也,主纳水谷,化精微,以滋养表里,故为五脏六腑之海,而下润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阳明虚则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故弛纵;宗筋纵则带脉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用。”《素问‧痿论》:“治痿独取阳明。”因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之精血有赖于脾胃的生化,因此治疗当重补脾胃。治宜健脾养血,濡养筋脉。方用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合虎潜丸(《丹溪心法》)。
  5. 在虚劳中,常因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诸病失治,病久失养,或积劳内伤,形神过耗,渐至元气亏损,精血虚少,脏腑机能衰退,气血生化不足。血虚津亏证:在本病中主要表现为形体虚弱,头晕目昏,耳鸣耳聋,心悸健忘,筋肉酸痛,口干咽燥,皮肤干燥,大便秘结,舌淡少苔,脉细数。治宜健脾养血,滋阴生津。方用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血虚津亏证多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阴血与津液亏损的患者。在病机演变过程中,易生风化燥,而出现筋肉瞤动,手足震颤,肢体麻木等动风症状及口咽干燥,皮肤干涩,渴而喜饮等燥热表现。由于精血同源,若大量失血或素体血虚,汗吐泻太过,以致血液和津液大量耗失,病情进一步发展,血脉空虚而表现为面色苍白,眩晕,心悸,舌淡少苔,脉微欲绝等危重证候者,称之为“血脱”。这是血虚津亏证在临床诊治时应该注意的。而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因此血脱又常伴随气脱、亡阳。

【類證鑑別】

  1. 阴虚证与血虚津亏证:二者均为虚证。血、精、津、液均属阴,且“精血同源”、“津血同源”,相互间有密切关系,但二者之间又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阴虚证较血虚证范围更广。从病因病机而论,血虚津亏证是由素体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汗、吐、下,或温热等病邪耗伤津液,或因故大量失血失液而致。血虚不能滋养头目则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营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心悸、失眠、健忘。津亏则表现为燥热之象,如口干咽燥,皮肤干燥,大便秘结。阴虚证多是由热病之后或杂病日久,耗伤阴液,或因五志过极,房事不节,过服温燥之品,使阴液暗耗,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热证候。临床上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溲短便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二者均属虚证,均有血虚津亏表现,但阴虚证偏于“热”,即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可资鉴别。
  2. 津液亏虚证与血虚津亏证:二者均为虚证,均可有津液亏虚的表现,如口燥咽干,皮肤干燥,渴欲饮水,小便短少而黄,大便干结难解。血虚津亏证除了表现为津液亏虚的症状以外,还兼有血虚的临床表现,如头晕耳鸣,心悸失眠。临床上不难鉴别。

【文獻別錄】

  1. 《诸病源候论‧妇人产后诸侯下》:“亦有小肠本夹有热,因产水血俱下,津液竭燥,胞内热结,则小便不通也。然胞转则小腹胀满,气急绞痛。若虚热津液竭燥者,则不甚胀急,但不通。津液生,气和,则小便也。”
  2. 《景岳全书‧血证》:“凡为口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及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也”。故“凡血亏之处,则必随所在而各见其偏废之病。”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