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证型血虚风燥
【概念】

血虚风燥证是由于体内精血亏虚,机体失于濡养而生风化燥的证候。多因内伤杂病,久病精血内夺或失血过多而致。临床上除了有血虚证的表现以外,还兼有动风和干燥的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为:面白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手足震颤,肌肉瞤动,肢体麻木,口燥咽干,声音嘶哑,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皮肤干涩粗糙,毛发干枯不荣,或皮肤瘙痒,尿少,便秘,舌淡红苔干,脉细或细数。

血虚风燥证常见于“虚劳”、“燥痺”、“便秘”、“白疕”、“闭经”等疾病中。

本证应与“血虚生风证”、“血燥证”、“外燥证”、“血虚证”等相鉴别。

【鑑別處理】

本证以血虚兼有动风化燥的病机变化为辨证要点。血虚风燥证多因失血过多或久病精血内夺,年高精血衰少,或瘀血内阻,新血不生而致营血不足,肌肤筋脉失于濡养,生风化燥所致。营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血脉空虚,血不养肝,筋脉失养则肝风内动,手足震颤,肌肉隅动,肢体麻木。血虚化燥,肌肤失养则表现为口咽干燥,皮肤干涩粗糙或瘙痒,毛发不荣等症。本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其临床表现各异。

  1. 如在虚劳中,表现为形体消瘦,眩晕眼花,失眠多梦,肢体麻木,筋肉酸痛或抽掣,四肢关节活动不利,爪甲不荣,肌肤甲错,舌淡苔白,脉虚弱。血本阴液,具有滋润、荣养的功用。血不上荣,头目失养,可见头晕眼花。血不养心,则神不守舍,心悸失眠。血不养肝,肝风内动,筋脉失养,则肢体麻木,肌肉疼痛或抽掣,关节活动不利。血虚化燥,肌肤失养,则出现爪甲不荣干裂,肌肤甲错等症。治疗则以补虚为主。治宜补血养血,祛风润燥。方用四物汤(《和剂局方》)加减。
  2. 燥痺之血虚风燥证,好发于女性。这与女子经、孕、产、乳的生理特点有关。女子以血为本,经孕产乳都以血为用,皆易耗血,加之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而致阴血亏虚,燥邪内生,而燥邪又可进一步耗伤津血,筋脉失养,脉道失充,经络痺阻而发燥痺。临床上表现为口鼻干燥,双目干痒,齿浮松脆,欲哭无泪,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皮肤干燥,伴有头晕目眩,甚则腰膝酸软,舌淡苔少津,脉细或细数。多由津血亏耗,化燥生风,机体失润,津液不能上承,则表现为口干鼻燥,齿浮松脆,双目干痒等症。血虚化燥,肺失滋润,肺气不利,则干咳少痰,痰中带血。血虚化燥,燥邪化火,进一步伤阴耗津,日久而致肝肾阴虚,则有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等症。治宜补益肝肾,养血润燥。方用杞菊地黄汤(《医级》)加减。
  3. 便秘之血虚风燥证,临床表现为大便干结,口唇干燥,皮肤干痒,尿少,形弱神衰,肌肉消瘦为特点。多由久病精血内夺,年高体弱精血亏乏或汗吐下太过,亡津失血,以致津血亏少,生风化燥,胃肠失濡所致。治宜养血祛风,滋阴润燥,通便。方用四物汤(《和剂局方》)合五仁丸(《世医得效方》)。
  4. “白疕”之血虚风燥证,临床上以皮损表现为主,症见皮肤干燥、脱屑、粗糙、肥厚、瘙痒等特点,且临床症状此起彼伏,反复发作,还兼有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舌淡苔薄或少津,脉细弦。多因精血亏少,肌肤失养,生风化燥所致。治宜养血祛风润燥。方用生血润肤饮(《医学正传》)。
  5. 闭经之血虚风燥证,主要表现为血枯经闭,形体羸瘦,肌肤甲错,面目黧黑,头晕眼花,四肢震颤或抽搐,甚则昏仆等症。治宜养血通经,熄风润燥。方用四物汤(《和剂局方》)加减。

本证好发于年高体弱,久病内伤者,在津血亏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化燥生风而成,而燥进一步伤津、伤阴而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虚热内生,如此循环,周而复始,阴损及阳,命门火衰,则阴阳俱虚。

【類證鑑別】

  1. 血虚生风证与血虚风燥证:二者都是由于营血亏耗,血不养肝,肝风内动,筋脉失养而致,因此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方面相似,但亦有一定区别。血虚生风证是因精血亏少,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症见眩晕耳鸣,面色无华,手足震颤,肌肉瞤动,肢体麻木,爪甲不荣等,以风症表现突出;而血虚风燥证则因年高体弱,久病内伤,精血内夺,生风化燥而致。临床上除有血虚生风证的表现外,还兼有内燥的表现,如唇舌干燥,双目干涩,皮肤干涩粗糙,毛发干枯不泽,尿少便结,临床上不难鉴别。
  2. 血燥证与血虚风燥证:二证均因体内精血亏乏而出现机体失于滋润。血燥证是由精血亏虚,进一步化燥而成。临床上表现为口燥咽干,皮肤干涩粗糙,毛发干枯,肌肉消瘦,尿少便结等燥证表现;而血虚风燥证则是由于阴血亏耗,进一步化燥生风所致。临床上除有血燥表现以外,还兼有动风症状,如手足震颤,肌肉晌动,关节拘急等症,可资鉴别。
  3. 血虚证与血虚风燥证:两证都是因血液亏耗而出现的病证。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血虚证是血虚风燥证发生的基础。血虚证没有积极治疗,病情进一步发展,生风化燥而成血虚风燥证。前者单纯表现为血虚,而后者除有血虚的表现之外,还兼有动风、内燥的临床表现。以此可资鉴别。
  4. 外燥证与血虚风燥证:外燥证指秋冬燥气当令,或外界气候干燥,燥邪外袭,耗伤人体津液所表现的一系列干燥证候。由于皮肤、口鼻、肺系与外界接触最为密切,燥伤津液,肺卫受邪,故以皮肤、清窍、肺系的干燥症状为突出表现,如口鼻、咽喉干燥,口渴饮水,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干咳少痰,痰粘难咯,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苔干燥。而血虚风燥证则是由于血虚津亏而致机体失却濡养而表现的干燥症状,属“内燥”范畴。前者表现为实证,治疗则宜润燥祛邪为主;而后者病性属虚,治疗则应养血润燥为主,不难鉴别。

【文獻別錄】

  1. 《证治汇补‧燥证》:“风燥,由肝血不能荣筋,故筋痛爪裂。”
  2. 《慎斋遗书‧热暑燥》:“燥热之病,有似热证,胃气不行,内无津液而干涸,求汤饮以自救,非渴也,乃口干。舌虽干而舌根多润,欲饮而饮汤不多,脉豁大无力,燥甚者,亦郑声而不谵语,此血枯之证也。”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