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证型心肝血虚
【概念】

心肝血虚证是由于营血耗伤、化源不足,使心肝失其所藏而引起的精神不安及所主官窍组织失养的一系列症状的总称。其病因多为内伤劳倦,久病耗伤营血或长期出血亦可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是:头目眩晕,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夜寐不安,妇人月经涩少或经闭不行,或手足抽搐,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细弦或细涩。

心肝血虚证常见于“不寐”、“惊悸”、“虚劳”、“眩晕”、“痉病”、“月经病”等疾病中。

本证应与“心血虚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及“心脾两虚证”相鉴别。

【鑑別處理】

心主血而肝藏血,故凡引起阴血不足的病证,均可能影响心肝功能而引起本证。但一般来说,心肝血虚证之形成,主要是由于内伤劳倦,心之营血耗伤。心属火而肝属木,心血不足则子盗母气,而使肝失所藏;或者是化源不足,或慢性失血,使肝无所藏,则血不养心;久病耗伤阴血,亦可使心失其养,肝失所藏而形成本证。本证的临床表现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 一是血虚的共同表现,如头晕、心悸、面色无华、经少经闭、舌淡、脉细等;
  • 二是精神方面,因心藏神而肝藏魂,血虚则神魂不能安藏,出现失眠健忘、夜寐不安等症;
  • 三是心肝所主的体表组织器官失养的病症,如眼花耳鸣、手足搐搦、唇甲色淡、女子经少经闭等。
本证在不同病证中表现特点各有不同。
  1. 如在“不寐”中,其临床表现以虚烦不眠、夜梦纷纭为特点,兼见眩晕心悸等症。因为营血不足则虚火内扰,故有心烦不寐之象,即《金匮要略》“虚劳虚烦不得眠”之谓。肝血不足则魂不安藏,故夜梦纷纭、惊恐不宁。治宜补血养肝,宁心安神,酸枣仁汤(《金匮要略》)主之。在“惊悸”中,以心中动悸不宁、胆怯易惊为特点,兼见头晕眼花、面色无华、脉象细涩,或见结代等。主要是因为心血耗损,神不自安,故动而悸,肝血不充则发为“惊骇”,且有其它血虚见证脉为血府,血少脉道不充,血流不利,故脉细而涩。若兼有心气之虚,则有结代之象。治宜养血宁心、安神定惊,方用天王补心丹(《世医得效力》)合四物汤(《和剂局方》)加减。
  2. “虚劳”之心肝血虚证,临床表现较多,其特点是全身血虚之症明显,心悸怔仲、头晕失眠、耳鸣眼花等症皆有,且可见胃纳欠佳、腹胀气短,身疲乏力。女子则月经涩少或经闭不行、面色苍白无华、唇甲舌脉皆是血虚之象,其病程亦长。治疗应在补益心肝之血的同时,健脾益气,助其化源。可用归脾汤(《妇人良方》)合四物汤化裁。
  3. “眩晕”之心肝血虚,其特点是眩晕时作,头昏而晕,劳累则甚,兼有其它见症,乃因血虚不能上荣脑髓而致。可用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合白薇汤(《本事方》)加减。
  4. “痉病”之心肝血虚证多发生在素体血虚者,或失血、产后,乃因营血虚蝎、筋脉失其濡养而致,所谓血虚生风。诚如张景岳所说“阴虚血少之辈,不能荣养筋脉,以致抽掣痉仆。”其病证特点是,四肢抽搐或手足搐搦,多为微微而动,且伴有头目眩晕、心悸不宁、面色萎黄或苍白,舌淡苔少,脉细无力。治宜养血柔肝熄风止痉。轻者可用补肝汤(《医宗金鉴》)或八珍汤(《正体类要》)酌加熄风之品,重者可用大定风珠(《温病条辨》)加减。
心肝血虚证见于妇人,主要表现为月经及胎产方面的病变。而妇人之月经过多、崩漏不止或产育伤血又是引起心肝血虚证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心肝血虚,血海不能按时充盈,冲任失养,故常表现为月经后期而至,或月经过少。其特点是经血量少而色淡,少腹空痛,且有眩晕心悸、面色萎黄,舌淡脉细等血虚表现。若在孕期,则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引起“妊娠腹痛”或“胎动不安”之症。若血虚及阴,阴虚风动,则可能引起“子癎”。产后之心肝血虚,最常见者为“产后血晕”及“痉病”。

应该注意,心肝血虚证是血虚证的一个方面。由于心肝脾肾等脏均与营血之生化有关,如心主血,肝藏血,脾为营血化生之源,又能统摄血脉,肾精可化生营血,所谓生机在肾。故血虚反映为多脏腑的病变。心肝血虚证固然以心肝两脏为主,但均可能兼有它脏之病变,特别是脾。因为脾虚不运则化源告蝎,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营血,而致血虚。若脾不统血,则易有失血之患,更使心肝之血不足。故在心肝血虚证中常兼见脾气虚的症候。如纳呆腹胀、饮食无味、倦怠乏力等。在治疗中常在补养心肝之血的同时,兼以健脾益气以助化源。

【類證鑑別】

  1. 心血虚,肝血虚与心肝血虚证:三证均是血虚引起的病变,涉及到心肝二脏。心主血而肝藏血,二者有母子相生的关系。心主血而藏神,其华在面;肝藏血而舍魂,其荣在爪。心、肝血虚均可引起神魂不安及血失所养的病症。如心悸失眠、健忘易惊、视物昏花、面色少华、筋脉不利、爪甲苍白等,故临床上常难以区分。其区别仅仅是病程先后及病机侧重的不同。如心血虚证,其病机主要是影响了心主神明的功能,引起心悸失眠等症;而肝血虚的重点,则在于肝血失养出现的一系列症候。特别是血海空虚、冲任失养而引起的月经方面的病变;心肝血虚证则二者兼有之,既有失眠多梦易惊等神魂不安的病症,又有头晕眼花,唇甲色淡、肢体抽搐、月事不利等肝血失养的病证。三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密切相关。或以心虚在前,子盗母气致肝血亦虚;或以肝虚为主,母病及子引起心血不足。但终则均可导致心肝两虚。临证时应注意抓住主症,从分析病变发展过程中找出病机所在进行调治,则不失治病求本之旨。
  2. 肝阴虚证和心肝血虚证:肝阴虚证同样可以出现眩晕头昏、夜寐梦多、耳鸣眼花,或肢体拘挛、麻木不仁等症,故亦应与本证鉴别。从病因病机来说,二者均有血虚的方面。但心肝血虚多是思虑劳倦耗伤营血引起,而肝阴虚证则多因肾阴不足,精不化血、血不养阴而引起。临床表现上,二者同有肝血虚的症状。但肝阴虚证除一般阴血失养的表现外,因为阴虚生内热,故有虚热之象。如口干咽燥,面部烘热,午后颧红,舌质偏红少津,脉象细数等。特别是舌脉的变化,更是区别血虚和阴虚的重要标志。
  3. 心脾两虚证和心肝血虚证:二证均可出现心悸失眠、面色无华、舌淡细等心血虚、心神不安的表现,但二者的病机重点不同。前者是思虑劳倦耗伤心脾,脾虚不运、化源匮乏而致;后者则是营血耗伤、心肝失养而致。故其鉴别要点为:心脾两虚证有脾虚的表现,由于脾虚不运引起纳呆腹胀、便溏乏力等症,或脾不统血尚可引起出血之症;而心肝血虚证,有肝血不足的表现,由于肝血失养而出现眩晕眼花,虚烦易惊等,并可能出现月经涩少或闭止,及血虚生风手足拘挛搐搦的症状。当然,前已指出,心肝血虚证同其它血虚证一样,一般多兼有脾虚之变化,故治疗上应佐以健脾益气,以资化源。但同心脾两虚证以补益心脾为主毕竟不同。

【文獻別錄】

  1. 《杂病广要‧惊悸》:“有因怒气伤肝,有因惊气入胆,母能令子虚,因而心血不足,又或嗜欲繁冗,思想无穷,则心神耗散而心君不宁,此其所以有从肝胆出治也。”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