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藥名荊瀝
別名牡荊瀝
【品種來源】

本品為馬鞭草科牡荊(Vitex agnus-castus Linn.)的莖汁。生於山坡、路旁或灌叢中,分佈于長江以南各省。藥材主產於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四川、廣西等地。

荊瀝即枝條火烤出的汁液,夏、秋季取新鮮黃荊粗莖切段,一頭放火中烤,從另一頭收取汁液。

【性味歸經】

味甘,性涼。歸心、肝經。

  1. 《登真隱訣》:「冷而甜。」
  2. 《綱目》:「甘,平,無毒。」
  3. 《醫林纂要》:「甘辛,平。」
  4. 《本草匯言》:「入手少陰、太陰,足陽明、厥陰經。」

【功效】

除風熱,化痰涎,通經絡,行氣血。

【主治】

治中風口噤,痰熱驚癇,頭暈目眩,喉痹,熱痢,火眼。

【文獻別錄】

  1. 《丹溪心法》:「中風,大率主血虛有痰。治痰,氣實而能食用荊瀝,氣虛少食用竹瀝,必用薑汁助之。」
  2. 《本草綱目》:「荊瀝,化痰祛風為妙藥。故孫思邈《千金翼》云,凡患風人多熱,常宜以竹瀝、荊瀝、薑汁合五合和勻熱服,以瘥為度。陶弘景亦云,牡荊汁治心風為第一。《延年秘錄》云,熱多用竹瀝,寒多用荊瀝。」
  3. 《本草述》:「按《延年秘錄》云,熱多用竹瀝,寒多用荊瀝,似以荊瀝為溫也。夫荊葉方謂其苦寒,而瀝乃莖葉之所出,謂其為溫可乎?如牡荊汁冷而甜,在陶隱居言之;而丹溪又云氣虛不能食者用竹瀝,氣實能食者用荊瀝,則茲味之氣,非溫而涼明矣。且參之荊葉治九竅出血者,似能於陽中守陰,如血固所主,此隱居所以謂之治心風也。更參之心虛驚悸一方,是又非泛然以寒勝熱也,即方書治肝中風,心神煩熱,言語蹇澀,不得眠臥者,似有以合於離中之坎,而守其清明之神者也。然則先哲謂為治心風第一者,豈無所見哉,然與竹瀝各有攸宜之用,不可不察,非徒以氣實氣虛分也。」
  4. 《登真隱訣》:「治心風。」
  5. 《本草拾遺》:「飲之去心悶,煩熱,頭風旋,目眩,心頭漾漾欲吐,卒失音,小兒心熱驚癇;止消渴,除痰唾,令人不睡。」
  6. 《丹溪心法》:「開經絡,行氣血。」
  7. 《本草綱目》:「除風熱,開經絡,導痰涎,行血氣,解熱痢。」

【用法用量】

內服:沸水沖,30~60毫升。外用:適量,塗敷;或點眼。

【注意禁忌】

氣虛食少者忌之。

【炮製儲藏】

將新鮮荊木裁成尺餘長之小段,兩端架於磚上,其下以火燒之,則莖汁從兩端瀝出,以器承取之。

【現代藥理】

黃荊浸析液含阿魏酸(ferul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等。黃荊揮發油含桉葉素(cineole),檸檬醛(citral)等。

【選方】

  1. 治中風口噤:荊瀝,每服一升。(《范汪方》)
  2. 治高熱痙攣,痰鳴氣急:牡荊瀝、竹瀝,開水沖服。(《湖南藥物志》)
  3. 治頭風:服荊瀝不限多少,取差止。(《千金方》)
  4. 治喉痹:燒荊汁服之。(《千金方》)
  5. 治赤白痢五、六年者:燒大荊如臂,取瀝,服五、六合,即得差。(《肘後方》)
  6. 治目卒痛:燒荊木出黃汁敷之。(《肘後方》)
  7. 治火眼:牡荊瀝汁點眼。(《湖南藥物志》)
  8. 治瘡:荊木燒取汁,敷之。(《僧深集方》)

【其它相關項目】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