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药名荆沥
别名牡荆沥
【品種來源】

本品为马鞭草科牡荆(Vitex agnus-castus Linn.)的茎汁。生于山坡、路旁或灌丛中,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药材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广西等地。

荆沥即枝条火烤出的汁液,夏、秋季取新鲜黄荆粗茎切段,一头放火中烤,从另一头收取汁液。

【性味歸經】

味甘,性凉。归心、肝经。

  1. 《登真隐诀》:“冷而甜。”
  2. 《纲目》:“甘,平,无毒。”
  3. 《医林纂要》:“甘辛,平。”
  4. 《本草汇言》:“入手少阴、太阴,足阳明、厥阴经。”

【功效】

除风热,化痰涎,通经络,行气血。

【主治】

治中风口噤,痰热惊痫,头晕目眩,喉痹,热痢,火眼。

【文獻別錄】

  1. 《丹溪心法》:“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气实而能食用荆沥,气虚少食用竹沥,必用姜汁助之。”
  2. 《本草纲目》:“荆沥,化痰祛风为妙药。故孙思邈《千金翼》云,凡患风人多热,常宜以竹沥、荆沥、姜汁合五合和匀热服,以瘥为度。陶弘景亦云,牡荆汁治心风为第一。《延年秘录》云,热多用竹沥,寒多用荆沥。”
  3. 《本草述》:“按《延年秘录》云,热多用竹沥,寒多用荆沥,似以荆沥为温也。夫荆叶方谓其苦寒,而沥乃茎叶之所出,谓其为温可乎?如牡荆汁冷而甜,在陶隐居言之;而丹溪又云气虚不能食者用竹沥,气实能食者用荆沥,则兹味之气,非温而凉明矣。且参之荆叶治九窍出血者,似能于阳中守阴,如血固所主,此隐居所以谓之治心风也。更参之心虚惊悸一方,是又非泛然以寒胜热也,即方书治肝中风,心神烦热,言语蹇涩,不得眠卧者,似有以合于离中之坎,而守其清明之神者也。然则先哲谓为治心风第一者,岂无所见哉,然与竹沥各有攸宜之用,不可不察,非徒以气实气虚分也。”
  4. 《登真隐诀》:“治心风。”
  5. 《本草拾遗》:“饮之去心闷,烦热,头风旋,目眩,心头漾漾欲吐,卒失音,小儿心热惊痫;止消渴,除痰唾,令人不睡。”
  6. 《丹溪心法》:“开经络,行气血。”
  7. 《本草纲目》:“除风热,开经络,导痰涎,行血气,解热痢。”

【用法用量】

内服:沸水冲,30~60毫升。外用:适量,涂敷;或点眼。

【注意禁忌】

气虚食少者忌之。

【炮製儲藏】

将新鲜荆木裁成尺余长之小段,两端架于砖上,其下以火烧之,则茎汁从两端沥出,以器承取之。

【現代藥理】

黄荆浸析液含阿魏酸(ferul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等。黄荆挥发油含桉叶素(cineole),柠檬醛(citral)等。

【選方】

  1. 治中风口噤:荆沥,每服一升。(《范汪方》)
  2. 治高热痉挛,痰鸣气急:牡荆沥、竹沥,开水冲服。(《湖南药物志》)
  3. 治头风:服荆沥不限多少,取差止。(《千金方》)
  4. 治喉痹:烧荆汁服之。(《千金方》)
  5. 治赤白痢五、六年者:烧大荆如臂,取沥,服五、六合,即得差。(《肘后方》)
  6. 治目卒痛:烧荆木出黄汁敷之。(《肘后方》)
  7. 治火眼:牡荆沥汁点眼。(《湖南药物志》)
  8. 治疮:荆木烧取汁,敷之。(《僧深集方》)

【其它相关项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