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新生兒低血糖症
【概述】

新生兒低血糖症是新生兒期常見病、多發生於早產兒、足月小樣兒、糖尿病母親嬰兒及新生兒缺氧窒息、硬腫症、感染敗血症等。本症足月兒發生率為1~5%,低出生體重兒可達15~25%,新生兒窒息約20~30%。低血糖持續或反覆驚磀發作可引起嚴重的中樞神經使腦細胞能量代謝障礙、腦細胞腫脹、軟化、壞死,臨床上出現智力低下、腦癱等神經系統後遺症。高血糖症主要為醫源性利尿、脫水、休克及顱內出血,同樣可引起腦損害。因此如何提高血糖的監測應引起臨床醫師的重視,做到預防為主、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才能降低發生率減少腦損害。

【病因學】

低血糖原因

  1. 一過性低血糖:糖產生減少見於:出現時窒息;飢餓;新生兒敗血症;寒冷損傷;小於台齡兒。一過性胰島素過多致糖消耗增加;糖尿病母親嬰兒;新生兒溶血病;Beckwith綜合徵;母親輸注葡萄糖。
  2. 持續或反覆發作低血糖:持續性胰島素過多症見於:胰島母細胞增生症;胰島細胞腺瘤;其他原因引起的胰島素過多症。糖產生減少見於:激素缺乏:糖尿缺陷、先天性垂體功能低下;先天性代謝性缺陷:氨基酸代謝障礙如楓糖尿症,糖代謝障礙如半乳糖血症、糖原累積病Ⅰ型。
  3. 醫源性低血糖:快速葡萄糖輸入可能刺激新生兒內源性胰島素分泌增加,當突然停止葡萄糖輸入時,可能發生反應性低血糖。因此,對窒息後新生兒,尤其是低出生體重兒,輸注葡萄糖後應逐漸減量至停用,可避免發生反應性低血糖。
高血糖原因:
  1. 胃腸外營養外源性糖輸注時不能抑制內源性糖產生。
  2. 新生兒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使用。
  3. 醫源性高血糖症:新生兒輸葡萄糖過多,濃度過高或不能耐受。
  4. 出生時窒息:由於兒茶酚胺和胰高糖素的釋放使胰島素濃度降低或胰島內分泌細胞損傷功能失調,高血糖後常發生低血糖症。
  5. 一過性糖尿病:可能由於β細胞功能成熟延遲所致。
  6. 真性糖尿病,新生兒小見。

【發病機理】

葡萄糖是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的唯一能量來源,腦組織中糖原貯存量極少,能量需要卻極大。新生兒代謝活躍,腦細胞占身體總體咱們13%(成人僅2%),相對需要更多。如血糖過低,腦細胞代謝活動受影響,使ATP產生減少,直接影響Na+-K+-ATP酶,致腦細胞腫脹,退行性變以致壞死。反覆發作更加重腦損害。神經系統各部位對低血糖的敏感度不同,相應症狀出現的順序為大腦皮層、小腦、皮層下中樞[丘腦下部、運動感覺及自主(植物)神經低級中樞、基底節等]。嚴重者出現延腦生命中樞功能障礙,造成猝死。

高血糖症,血漿呈高滲狀態,細胞內液外滲,腦血管擴張,血容量增加,腦細胞高滲脫水,嚴重者可致顱內出血,高血糖症還可發生滲透性利尿、水和電解質大量丟失,引起脫水甚至休克。

【臨床表現】

  1. 低血糖症:新生兒低血糖症狀不典型或無症狀,少數出現症狀,表現為反應低下,哭聲弱、拒奶且吸吮并,肌張力低下,蒼白、低體溫、呼吸不整、暫停、青紫等,嚴重者出現震顫、驚厥、昏迷等,發病在生後1~2d內居多,結合血糖監測可作診斷。
  2. 高血糖症:早期及輕症可無症狀,重症可表現為煩渴、多尿、體重下降、眼窩凹陷、脫水,甚至休克症狀,并可呈現驚厥、顱內出血等。

【診斷】

診斷標準

(1)低血糖症:按照傳統低血糖的診斷值(為全血標準)。

而Ogata ES提出血漿葡萄糖<40mg/dl為低血糖定義,血漿葡萄糖值應較全血高出10~15%(Avery GB.Neonatology 4ed.1994︰572)。國內目前比較一致,全血血糖<2.22mmol/L(40mg/dl)即為低血糖診斷標準。

(2)全血血糖≧7mmol/L(135mg/dl)診斷為高血糖症。

(3)血清胰島素水平(μU/L)/血糖(mmol/L)>0.3時,為不適宜的胰島素水平增高。

血糖監測方法

臨床上常用紙片法、微量血糖儀取足跟部毛細血管微量血檢測血糖及靜脈血監測。要求生後24h早期定時監測或入院新生兒當時及定時監測。但廣大基層醫院無條件開展血糖監測。天津市兒童醫院提出應用電子計算機就其內在低血糖危險因素(日齡、體重、胎齡、感染及缺氧)進行判別分析,建立判別數式Y=-0.18295X1-0.90382X2-0.0519X3+5.6895X4+5.10437X5,用此式對新生兒進評分Y≧-33.80474者判為低血糖高危兒,應採取預防措施以降低血糖發生率。從310例新生兒測定中準確度高,錯判率為2.42%,可以試用(新生兒科雜誌,1996,11:54)。

病史

母親糖尿病史、妊娠高血壓史、新生兒窒息、早產、足月小樣兒、嚴重感染、硬腫症、溶血症、紅細胞增多症史;有胃腸外營養或用氨茶鹼史等應定時監測血糖。

【治療措施】

1.低血糖症:血糖值<2.22mmol/L(40mg/dl)不管有無症狀均需治療。

無症狀性低血糖:可口服10%葡萄糖5~10ml/kg,每2~3hl次;或靜脈注射10%葡萄糖,速率為6~8mg/(kg﹒min),4~6h測血糖,調節靜脈注射速率,維持24h後停靜滴改服上述糖水1d;能進食者哺母奶或鼻飼配方奶。

症狀低血糖:緩慢靜脈注射25%葡萄糖2~4ml/kg,以1ml/min速率注入;繼續用10~12%葡萄糖靜脈滴注8~10mg(kg﹒min),定期監測血糖,輸液泵控制速度,血糖穩定24~48h後改用5%葡萄糖維持逐漸減量一般2~3d治癒;遲早開始進食母乳或配方乳。

持續或反覆嚴重低血糖:如治療3d後血糖仍不能維持,則加用氫化可的松5mg(kg﹒d)2~3d,靜滴;可用胰高糖素0.03mg/kg,肌注隔6~12h l次,同時監測血糖;對高胰島素血症者可試用腎上腺素、先用1:1000(0.01mg/kg)皮內注射,哪有效,用1:200腎上腺素放於25%甘油內,按.005~0.01ml/kg每6h口服1次。或用鹽酸麻黃素0.05mg/kg口服,每3hl次,適用於糖尿病母親嬰兒。也可用二氮嗪(能抑制胰島素釋放),每日10~15mg/kg,分3~4次靜注或口服。對胰島細胞增生症或胰島細胞瘤須做胰腺次全切除。如為半乳糖血症,需停用含乳糖的乳類食品,代以配方豆乳。

2.高血糖症:多由醫源性原因引起。

治療方法:

減少葡萄糖少量、濃度及速率,入量應<812g(kg﹒d),尤其是早產兒開始濃度以5%葡萄糖為宜,滴注速率控制在4~6mg/(kg﹒min)。血糖如>16.8mmol/L(300mg/dl),尿糖陽性或控制輸液速度後,症狀仍持續存在時需補充胰島素,0.1~0.2U/kg皮下注射,必要時6~12h再給。

糾正脫水及電解質紊亂。

使用氨茶鹼及皮質激素時要監測血糖。

如遇暫時性高血糖症,一般不需治療。血糖過高或有症狀者,即刻皮下注射胰島素0.2U/kg,繼以1~3U/kg﹒d靜滴,同時輸1/4~1/5張液,連用2~2d。

【預防】

  1. 對易發生低血糖的新生兒,應於生後3、6、9、12、24h監測血糖,遲早發現低血糖或高血糖症。
  2. 對低出生體重兒、高危兒生後能進食者要遲早餵養,生後2~4h開始喂糖水或奶,不能經口或鼻飼餵養者,靜脈輸注葡萄糖維持營養。
  3. 胃腸道外營養者,補充熱量時注意補充氨基酸及脂肪乳,葡萄糖嘗試不宜過高。
  4. 對高危兒、早產兒應控制葡萄糖輸液速度,不8mg/(kg﹒min),并做血糖監測,如增高應立即降低輸入量濃度和速度,不能驟停輸液,以防反應性低血糖。
  5. 新生兒窒息復甦時使用葡萄糖的濃度為5%。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