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小兒猩紅熱
別名scarlet fever
【概述】

猩紅熱(scarlet fever)是由A組R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通過飛沫或污染的衣物用具傳染,多發於冬春季,2~10歲最易發病,本病致病菌株有5種血清型,常見者為27(占1/4)、1、28等型,其特點為能產生紅疹毒素,分泌多種酶及外毒素以及各型之間無交叉免疫性。患過本症者如再感染另一型菌株,仍可再得猩紅熱。

【臨床表現】

  1. 普通型
    1. 前驅期:半日~1日,起病急驟,突發高熱,咽痛、頭痛、常伴嘔吐。咽及扁桃體充血明顯,可有滲出。舌有白苔,乳頭明顯,稱白楊莓舌。
    2. 出疹期:3~5天,出疹迅速,自頸、胸而至腹、背、四肢,1 日內遍及全身,面部無皮疹,但充血,口唇周圍蒼白,稱環口蒼白圈,皮疹為瀰漫性粟粒樣,猩紅色,於肘部彎屈處、腋窩前及腹股溝等皮膚皺褶處紅疹密集而呈線狀,稱帕氏線(Pastia線)。此期舌乳頭更加突出,白苔剝脫呈典型的楊莓舌。
    3. 恢復期:體溫降至正常,皮疹逐漸消退,無色素沉著,但有小片或大片脫皮,嚴重者似手套、襪套狀脫皮。早期用青黴素治療者可見不到這種脫皮。
  2. 重型( 中毒型)猩紅熱:高熱40℃左右不退,持續1周左右,皮疹呈紅斑或出血性,全身感染中毒症狀重,如嗜睡、驚厥。個別昏迷發生中毒性腦病,也可合併中毒性心肌炎。
  3. 併發症
    1. 化膿性損害:中耳炎、淋巴結炎,蜂窩組織炎及敗血症。
    2. 變態反應性疾病:急性腎炎及風濕熱,多發生在病後2~4周。

【輔助檢查】

  1. 白細胞總數增高10~20×109/L或更高,中性粒細胞可達75%以上,有核左移,胞漿中可見中毒顆粒。恢復期嗜酸粒細胞增加可達5~10%。
  2. 尿常規檢查可有少量蛋白,多為一過性、併發腎炎時,蛋白增加,并出現紅、白細胞和管型。
  3. 咽分泌物培養可有乙鏈菌生長。用免疫螢光法檢查咽拭子塗片可發現乙鏈菌。 4.血清學檢查 一般抗「0」效價在1:400以上。鏈球菌酶(streptozyme)玻片試驗,早期可測出血清中多種抗體,假陽性很少,且快速,能在2分鐘之內得出結果,為輔助診斷。

【診斷】

流行病學史 多有猩紅熱接觸史, 尤其在托幼機構及小學校發病者較多。潛伏期1~6天,一般為1~2日。

【治療措施】

(一)一般治療急性出疹期應臥床休息,給予流食半流食,入量不足或中毒症狀嚴重者給予靜脈補液。

(二)抗生素治療

  1. 青黴素為首選藥物,早期應用可縮短病程,減少併發症。劑量為80~160萬U/d,肌肉注射、靜脈點滴或兩種抗生素聯合應用,重症患兒可加大用量至320~480萬U/d,療程7~10天。
  2. 無條件注射者可選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如頭孢拉定( 先鋒Ⅵ)、頭孢克洛(希刻勞)或羥氨苄青黴素、氨苄青黴素等口服1周。
  3. 青黴素過敏者選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如紅黴素、羅紅黴素、阿奇黴素等注射或口服1周。

(三)併發症治療

  1. 化膿性併發症 在青黴素治療之前,可加大青黴素劑量,若發生在青黴素治療之後,則應考慮改用其他抗生素。
  2. 併發心肌炎、風濕熱者可按心肌炎及抗風濕治療。如併發急性腎小球腎炎,按急性腎炎處理。

【預防】

  1. 隔離患兒至症狀及皮疹消失,經治療者為1周。嚴格者應隔離至咽培養連續3次陰性。密切接觸者檢疫7~12日。
  2. 保護易感人群流行期小兒避免去公共場所,集體托幼機構每個小兒一次注射長效青黴素120萬U/次,可中止流行。密切接觸者可給青黴素3~4天注射,亦可應用磺胺類藥物,一般選用複方新諾明服用3天。後者效果較差。
  3. 乙鏈帶菌者要接受1周青黴素治療。如為保育人員應暫時調離工作直至咽拭子培養陰轉為止。

【鑑別】

  1. 金葡球菌感染:淋巴結化膿感染及敗血症均可出現猩紅樣皮疹,為一過性, 疹後無脫屑,無楊梅舌,有感染灶,疹退中毒症狀仍較重,青黴素無效,血培養金葡球菌陽性要與之鑒別。
  2. 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徵:又稱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一般發熱5天以上,可有猩紅樣皮疹。面部、軀幹、四肢均可出現,疹型不一,有正常皮膚,手足有硬性水腫,指端明顯,球結膜充血,口唇皸裂,淋巴結腫大等。繼而甲床皮膚有膜樣脫皮,血小板可升高。
  3. 藥疹:有用藥史,皮疹面頰及四肢較多,形態不一,停藥後即消失。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