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非特異性陰道炎
【概述】

非特特異性陰陽 道炎一詞,以往常用於不可定其感染病原體的陰道感染。目前,已將此診斷轉移為發生於青春期前及絕後的發病情況。

【病因學】

非特異性陰道炎,常見的原因為異物(子宮托、遺留棉球及紗布)、損傷、腐蝕性化學藥物、過敏反應、放射治療後、長期子宮出血以及機體抵抗力降低等,均能為病原體創造條件而引起繼發感染。常見的病原體多為一般化膿性細菌如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等。

【臨床表現】

急性期間可有體溫稍升高,白細胞增多,全身乏力,下腹部墜脹不適感,陰道分泌物增多,呈膿性、漿液性或血性,陰道有灼痛感。窺器可見陰道粘膜充血,有時有淺表小潰瘍,陰道內pH值偏鹼性。

【診斷】

詳細查詢有無上述病因存在,陰道分泌物雖多,但非泡沫狀及凝乳狀,分泌物塗片用革蘭氏染色後可在鏡下找到非特異性化膿菌,多次檢查不見滴蟲及黴菌。

【治療措施】

如有全身反應,應臥床休息,注意營養。局部治療的原則是:恢復陰道的正常酸鹼度,根據病原菌使用抗生素乳劑或粉劑,方法:應用15乳酸或0.5%醋酸或1:5000高錳酸鉀溶液沖洗陰道,拭乾後塗抗生素乳劑或9粉劑,第天一次,10天為一療程。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