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脊髓腫瘤
【概述】

脊髓腫瘤是脊髓和馬尾神經受壓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須與退變性脊椎病引起者鑒別。本節脊髓腫瘤一詞屬廣義,還包括椎管以及脊髓相鄰接的組織結構所發生的腫瘤。

【流行病學】

發生率:原發脊髓腫瘤每年每10萬人口發病2.5人。兩性發病率相近,惟脊膜瘤女性多見,室管膜瘤男性常多見。胸段脊髓發生率較高,但按各段長度比例計算,發生率大致相同。

【臨床表現】

症狀:脊髓腫瘤引起的脊髓和神經根壓迫症狀,與退變性脊椎病引起者相似。

(一)髓內腫瘤 脊髓內腫瘤主要為星形細胞瘤及室管膜瘤,約占全部脊髓腫瘤的20%。髓內瘤常侵犯多節段脊髓,累及後根入口區可引起根性痛,但不常見。多能見有肌萎縮,肌束震顫,錐體束徵出現較晚,多不顯著。括約肌功能障礙可早期出現,脊髓半切綜合徵則少見,腦脊液改變多不明顯,Queckenstedt試驗多不顯示梗阻。

(二)髓外腫瘤 包括硬膜內硬膜外腫瘤。前者常見的是神經膜瘤(包括神經纖維瘤)、脊膜瘤,約占全部脊髓腫瘤的55%。後者占25%。髓外瘤累及脊髓節段一般較少。多無肌肉萎縮,但馬尾部腫瘤晚期下肢肌萎縮明顯。括約肌障礙多在晚期出現,常有脊髓不全半切綜合徵,腦脊液改變出現較早,Queckenstedt試驗多顯示梗阻,阻塞越完全,蛋白增高越顯著。

神經定位體徵:這裡是指縱向定位,即不同節段病變的神經系統體徵。

(一)顱頸交界區 該區腫瘤可累及第11、12顱神經,使後柱受壓,引起位置覺、震顫覺和輕觸覺障礙,四肢表現為上運動神經無損害,C2支配區可有感覺障礙。

(二)頸脊髓區 上頸髓區病變可有枕、頸區痛及感覺異常。病變節段以下可有痙攣性四肢癱,肱二頭肌腱反射亢進。第5頸髓病變可致三角肌、肱二頭肌,旋後肌萎縮性癱。感覺障礙延伸至臂外側,肱二頭肌及旋後肌反射消失。第6頸髓病變致肱三頭肌及腕伸肌癱,部分性垂腕,相應皮節以及有感覺障礙。第七頸髓病變出現腕屈肌和指屈指伸肌癱,感覺障礙涉及臂中線偏尺側。第8頸髓病變引起手內在肌萎縮性癱,爪形手畸形,可有Horner徵,感覺障礙累及臂內側,第4、5指。

(三)胸髓區 臨床定位通常依賴感覺障礙水平,難以憑借肋間肌力判斷。下腹肌癱瘓,上腹肌正常可出現Beevor徵,即病人、仰臥,對抗胸部所加阻力坐起時,臍向上移動。下腹壁反射消失。

(四)腰髓區 可借感覺和運動障礙水平定位病變。累及第1、2腰髓會引起提睪反射喪失。第3、4腰髓病變,未累及馬尾神經根時,股四頭肌減弱,膝反射消失,而跟腱反射亢進,踝陣攣出現。該水平馬尾神經受累引起小腿馳緩癱,膝踝反射消失。如果脊髓馬尾同時受累可表現為一側小腿痙攣癱,另一側馳緩癱。

(五)圓錐和馬尾區 早期症狀可有腰痛,鞍區及下肢痛或麻木,常被診斷為坐骨神經痛。括約肌功能障礙出現較早。可出現下肢馳緩癱,肌萎縮,足下垂,腰骶皮節特別是鞍區可有感覺喪失,偶爾出現腰骶、臀、髖或足跟潰瘍。

【輔助檢查】

X線檢查:部分脊髓腫瘤X線平片檢查可見如下異常。

1.脊椎骨質破壞,錐體部分或椎弓根呈現透光改變,椎骨蹋陷。

2.椎弓根輪廓和距離改變,椎間孔擴大,椎管局限性擴大。

3.椎旁組織變形,腫物起源於椎旁組織,或是經椎間孔擴展。

4.骨的增殖現象可見於肉瘤、骨血管瘤和腦膜瘤。

脊髓造影:用於定位脊髓或馬尾受壓水平,造影劑梗阻完全或近於完全時,髓外硬膜內腫瘤常有杯口狀梗阻端,髓內瘤可顯示出脊髓膨大的輪廓,造影劑柱被擠向一側。

CT及CTM:要求神經系統檢查能正確提供CT檢查的病變部位,脊髓內、脊髓外腫瘤均可準確顯示,椎骨的破壞容易明確。

MRI:大部分脊髓腫瘤包括轉移瘤的T1加權圖像信號減低或不變。T2加權圖像則信號增強,但骨母細胞瘤,部分前列胰癌骨轉移信號減低。

【治療措施】

脊髓腫瘤引起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的唯一有效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當神經系統症狀嚴重或進展迅速時,手術應按急症執行。脊膜瘤,神經鞘瘤等髓外硬膜內腫瘤被切除,解除對脊髓壓迫後,後果很好,有時嚴重的痙攣癱持續多年仍可完全恢復。而星形細胞瘤、室管膜瘤等髓內腫瘤與正常脊髓界限不清,難以準確徹底切除,效果較差。硬膜外轉移瘤常侵蝕脊髓,破壞其血運,減壓述效果不穩固或不能緩解症狀。近年來由於顯微外科器械、手術技術的進步,手術顯微鏡的日趨完善,激光的應用以及SEP用於監護,手術成功率提高,致殘率下降。

【鑑別】

脊髓腫瘤需與其他脊髓疾患鑒別,如粘連性蛛網膜炎、多發硬化、肌萎縮性側索硬化、脊髓空洞症。需鑒別的骨科疾病為脊柱結核、脊柱的退變病。

1.脊柱結構病多有低燒、盜汗等慢性中毒症狀,病變多侵蝕椎間盤與相應椎體緣,椎旁寒形膿瘍有助於鑒別診斷。

2.退變性脊椎病因椎間盤、韌帶突入椎管引起脊髓和神經受壓。中年以後脊柱退行變的影像學徵象幾乎都存在,與脊髓腫瘤的鑒別診斷要靠細緻的神經系統評價,輔助以影像學檢查。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