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證型胃強脾弱
【概念】

胃強脾弱證是指胃腐熟水穀功能過亢,脾運化功能減弱致使出現胃熱脾虛的證候。多因恣食肥甘,蟲積或中焦熱結所致。

本證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消穀善飢,形體消瘦,嘈雜腹脹,大便溏泄,或心煩頭眩,或發為黃疸,或嗜食異物,毛髮乾枯,苔黃,舌質紅,脈細弦帶數。

胃強脾弱證常見於「黃疸」、「小兒疳證」等病中。

本證應與「胃熱證」相鑒別。

【鑑別處理】

胃強脾弱證可見於多種疾病中,其臨床表現各異。

  1. 如出現在「黃疸」病中,則見嘈雜,食入腹脹,心煩頭眩,大便溏泄,久則發為黃疸,《金匱》有穀疸之稱,多因胃熱蘊盛,脾虛泄瀉所致。《類證治裁》曰:「胃實則痞而熱,脾虛則食後用飽」。治宜調理脾胃,消食和中,方選小柴胡湯(《傷寒論》)加白朮、枳殼、山梔等。
  2. 若胃強脾弱證出現在「小兒疳症」中,多見肌肉消瘦,毛髮焦稀,兩目昏暗,腹大青筋,口饞嗜食,大便腥臭,尿液混濁,煩熱不安,揉鼻咬衣,偏食異物等症,此為後天失調,過食肥甘,積滯日久,或寄生蟲,或藥物克伐太過等因素,致使脾虛失運,胃熱耗津。《小兒藥證直訣》曰:「疳皆脾胃病,亡津液所作也」。治宜消導、或消補兼施、或以補為主等三法,方選董氏疳積方(《幼科芻言》)加減。
脾胃為後天之本,納穀布精,人賴以而生。平素嗜食辛辣厚味及生冷食物者,易患本證。

胃強脾弱證的出現,提示脾胃已傷,在其疾病的演變過程中,可因胃熱爍津而導致消渴,出現口渴多飲,消穀善飢及多尿等症;亦可因脾胃受損,日久導致中氣衰敗,元氣虧損,出現形瘦,氣短乏力,動則汗出,飲食不進,精神萎靡,胃氣絕的危重症狀。

【類證鑑別】

  1. 胃熱證與胃強脾弱證:胃主受納,腐穀,脾主運化,二者協調,參與人體的納穀消化吸收。但各有自己的正常生理功能,臨床上可見單獨發病,亦可同時互為因果。胃熱證是指炙煿辛熱,或肝火橫逆犯胃,熱邪內結陽明等,導致胃腑蘊熱,胃氣失和出現胃脘脹痛,口渴飲冷,消穀善飢,吞酸嘈雜,口臭便秘,齒齦睡痛,舌紅苔黃,脈滑數等症狀,其與胃強脾弱證的鑒別要點為:二者都有胃熱的臨床表現,但前者熱象較後者明顯;而後者有明顯的脾氣虛弱,脾運不化的症狀,如大便溏泄,食後作脹等。前者的病變主要在胃;後者則脾胃同病。

【文獻別錄】

  1. 《金匱要略》:「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穀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2. 《醫學見能》:「食而善飽,每飽又作脹者,胃強脾弱也。」
  3. 《東垣十書》:「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劊而食㑊。」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