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標題何首烏
來源玉叩齋
【內容】

今用何首烏為蓼科植物何首烏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乾燥塊根。本品主產於河南嵩縣、盧化,廣東德慶,此外湖北、廣西、貴州、四川、江蘇等省區亦有產出,以河南、廣東所產為道地。

本草研究認為:何首烏始載于唐代,其原植物一直以蓼科何首烏為主流,至於傳說中的所謂雌雄或赤白何首烏,皆是本種或其變種棱枝何首烏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var. angulatum S.Y.Liu,并非如一般文獻所說的白首烏或稱雌首烏為蘿藦科Cynanchum屬植物。從產地沿革來看,其最初產地在兩廣及江西,《何首烏傳》認為順州南河縣(今廣西陸川縣一帶)所產最優,宋代則以河南產者為勝,結合藥用習慣,兩廣及河南可視為本品南北兩個道地產區。

【品種考訂】

何首烏的藥用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李翱作《何首烏傳》述其發現及得名的緣由,傳中提到:「此藥形大如拳,連珠,其中有形鳥獸山嶽之狀,珍也。」這是指何首烏藥材斷面皮部多個類圓形異型微管束環列所形成的云錦狀花紋,也是現代何首烏藥材形狀鑒別的重要特徵,由此可知最初所用何首烏即是蓼科植物Polygonum multiflorum 。

由於何首烏藥物在發現之初即被附會了濃厚的神仙色彩,如《何首烏傳》有贊云:「神效助道,著在仙書。雌雄相交,夜合晝疏。服之去谷,日居月諸。返老還少,變安病軀。有緣者遇,傳之勿泄,最爾自如。」又云:「其仙草五十年者如拳大,號山奴,服之一年,髭鬢青黑。;一百年如碗大,號山哥,服之一年,顏色紅悅。一百五十年如盆大,號山伯,服之一年,齒落重生。二百年如斗栲栳大,號山翁,服之一年,顏如童子,行及奔馬。三百年如三斗栲栳大,號山精,服之一年延齡,純陽之體,久服成地仙。」正是這些傳說,為所謂「雌雄首烏」、「人形首烏」埋下了伏筆。


圖1、《救荒》何首烏
李翱已經提到何首烏有雌雄二種:「其苗如木藁,光澤,形如桃柳葉,其背偏,獨單皆生,不相對,有雌雄者,雌者苗色黃白,雄者黃赤,其生相遠,夜則苗蔓交,或隱化不見。」其後《日華子》亦說「雄者苗葉黃白,雌者赤黃色,凡修合藥須雌雄相合吃,有驗。」《圖經》云:「春生苗,葉葉相對,如山芋而不光澤,其莖蔓延竹木牆壁間,夏秋開黃白花,似葛勒花,結子有棱,似蕎麥而細小,才如粟大,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此有二種,赤者雄,白者雌。」 從《何首烏傳》開始,《日華子》、《開寶》、《圖經》直至《救荒》、《綱目》皆因循說首烏有雌雄二種,但二者的差別只是苗葉的顏色,而且《日華子》云:「雄者苗葉黃白,雌者赤黃色」,《救荒》從之,而《圖經》引李翱卻正相反:「雌者苗色黃白,雄者黃赤。」若因此便認定雌首烏就是另一種植物,證據實有未足。綜合各家描述,及《救荒本草》藥圖(圖1),可以認定,文獻所稱何首烏,不論雄雌,主要還是指Polygonum multiflorum而言,至於《證類》所附西京何首烏圖,則顯然不是此物,甚至也不像被後世認為是白首烏或稱雌首烏的蘿藦科Cynanchum屬植物,有可能是根據《何首烏傳》說「忽見有藤二株,相去三尺餘,苗蔓相交,久而方解,解了又交」,隨意繪製的。

何首烏不僅有雌雄之別,明代又正式有了赤白之分,《綱目》卷18何首烏修制項云:「近時治法,用何首烏赤白各一斤」,附方中七寶美髯丹等亦赤白兼用,但雌雄或赤白何首烏是否同是一種植物,現代文獻頗有爭議,如《中藥誌》即認為《圖經》「葉葉相對,如山芋而不光澤,夏秋開黃白花」者即是蘿藦科鵝絨藤屬植物牛皮消Cynanchum auriculatum Royle ex Wight、戟葉牛皮消Cynanchum bungei Decne、隔山牛皮消Cynanchum wilfordii (Maxim.) Hemsl.,恐有問題,因鵝絨藤屬植物結蓇葖果,大者可在10厘米以上,特徵十分明顯,如雌首烏(或白首烏)是指此種,古人一般不會忽略不記。何首烏雌雄以及後起的赤白之說大約是因其被發現有益精髓、延子嗣的作用,再加上其發現者何能嗣(何首烏的祖父)「常慕道術」的緣故,故取道仙家「合和陰陽」之意,杜撰出來的,至今民間還有出售所謂人形何首烏,一雄一雌,惟妙惟肖者,正是這種思想的流亞。至於蘿藦科鵝絨藤屬植物牛皮消之類也被稱為白首烏,則可能最初因其苗葉與蓼科何首烏類似,原屬混亂品,使用既久,發現其也有一定的強壯作用,遂亦稱為「首烏」,而加「白」字以示區別。此外,周燕華先生考證認為,白何首烏可能是何首烏的變種,其說可參。(見周燕華:「白」何首烏的考證,中國中藥雜誌,1999;24(4):244。)

【道地沿革】

據《何首烏傳》,本品的最初發現者何能嗣為「順州南河縣人」,據《宋史﹒地理志﹒六》云:「開寶五年,廢順州,省龍豪、溫水、龍化、南河四縣入焉。」則知此順州南河為今廣西陸川縣一帶,該傳又說「本出虔州(今江西贛州市),江南諸道皆有之。」又云:「明州刺史李遠傳錄經驗,何首烏所出順州南河縣,韶州、潮州、恩州、賀州、廣州四會縣、潘州,已上出處為上。邕州晉興縣、桂州、康州、春州、勒州、高州、循州,已上所出次之。」以上產地多在兩廣及江西,這應是唐代何首烏的主要產區。

《本草圖經》謂:「何首烏,本出順州南河縣,嶺外,江南諸州亦有,今在處有之,以西洛、嵩山及南京柘城縣者為勝。」按大中祥符七年(1014),升應天府為南京,即今河南省商丘市,另據《證類》卷20石蜜條引《圖經》:「南京柘城縣有何首烏蜜,色更赤。」皆證明宋代何首烏的道地產區已由南方轉到河南。明代依然如此,《救荒》云:「今鈞州密縣山谷中亦有之」,《品彙精要》亦以懷慶府柘城縣為道地。

清代《藥物出產辨》提到何首烏「以產廣東德慶為正」,另據《中藥材產銷》敘述:「在明代時,廣東德慶已有栽培,但因野生分佈廣,資源多,長期沒有發展種植,藥用商品以採挖野生為主。」事實上,晚清民國以後,何首烏因南北皆有分佈,各地方多有產出,其道地性漸不顯著,據所搜集民國時北京藥店中藥內票,如北平懷德堂首烏藤、制首烏票皆不註明產地,民國29年(1940)陝西西京市(西安市)國藥商業同業公會《藥材行規》之何首烏、夜交藤條皆說:「山野蔓草,處處有之。」

綜上所述,何首烏分佈範圍廣泛,各地方志記載亦多,但從藥用沿革來看,兩廣及河南歷史最為悠久,宜作為本品南北兩個道地產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