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文言 » 第三章
【內容】

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1)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2)「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3)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4)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5)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之至也!(6)陰疑于陽必戰,為其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7)

【註】

  1. 此釋《坤》卦卦辭。至柔:《坤》六爻皆陰,純陰和順,故曰「至柔」。德方:先儒多解「德」為德性,但由上文「動也剛」思之,「德」與「動」對文,似以作「得」解為妥。方,方正。古人以圓說明天體運動,以方正說明地之靜止,故稱「方」。「方」釋經文中「貞」。後得主:經文中有「先迷後得主」,其意為:先迷惑後找到主人。傳文釋為「後得主而有常」。顯然與經文之義不同。常,規律,常道。化光:化育廣大。古「化」有生義。光,廣。
  2. 此釋《坤》初六爻辭「履霜,堅冰至」。原意為:踏霜之時,當知堅冰之日將至。弒:試殺。《白虎通德論﹒誅伐篇》:「弒者,何謂也?弒者,試也。欲言臣子殺其君父不敢卒,候間司事,可稍稍殺弒之。」辯:即辨。漸:漸進,即由小而大。《坤》初六居下,陰小而始動,不善之積,故曰「漸」。陰為不善。順:順從。《春秋繁露﹒基義篇》引作「遜」。
  3. 此釋《坤》六二爻辭。正:從止一,其義守一以止。六二以陰爻居陰位故為「正」。義:宜。六二居中,故為「義」。內:內心。外:
  4. 此釋《坤》六三爻辭「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經文原意為:蘊含章美可以守正,跟從大王做事,雖不成功,但有好的結果。含:含藏。六三是以陰居陽位,故為「含章」。陽為章美。
  5. 此釋《坤》六四爻辭。蕃:草木茂盛。天地閉:天地不交通。六四居上下卦之間,上下皆坤,故上下不交而閉塞。閉,塞。括囊:束扎口袋。
  6. 此釋《坤》六五爻辭「黃裳元吉」。黃中:六五居中,而有中德。古代以土色為黃,土在五行中居中,故黃色即中色,黃有中之義。正位居體:六五以陰居陽之正位。五為陽之正位,六五陰爻為體。支:肢,指四肢。發:見。
  7. 此釋《坤》上六爻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陰:《坤》上六為陰。疑:即凝,有交結、聚合之義。嫌:疑。未離類:《坤》上六雖稱龍,但未離開陰類。玄黃:天地之正色,此指陰陽相遇兩敗俱傷。玄:黑中有赤。

【今譯】

坤極其柔順,但動顯示出它的剛強;(坤)極其靜止,但盡得地之方正。後找到主人而有常道(行之)含藏萬物而化育廣大。坤道多麼柔順,順承天道依時而行。積善之家,必定福慶有餘,積不善之家,必定災殃有餘。大臣殺掉國君,兒子殺死父親,這并非一朝一夕所造成的,(禍患的產生)由來已久,漸積而成。由於沒有及早察覺此事。《周易》說:「踏霜之時,預示堅冰之日將至。」這是說順從事物發展結果。「直」是說正直,「方」是說事物處置的適宜。君子用恭敬以使內心正直,用處事之宜來方正外物,「敬」與「義」已確立而道德就不孤立了。「直方大,不熟習沒有不利的」。(這樣)則沒有人懷疑他的行為了。坤陰雖有美德,「含藏」它以跟從大王做事,不敢成就(自己的功名)。這就是地道、妻道、臣道。地道雖「沒有成就」自己的功名,但替(天道)「終結了」(養育萬物之事)。天地交感變化,草木蕃盛;天地閉塞不交,賢人隱退。《周易》說:「束扎口袋,沒有咎災,沒有名譽。」這是說謹慎的道理,君子內有中德通達文理,外以柔順之體居正位,美存在于心中,而通暢于四肢,發見於事業,這可是美到極點啦!坤陰交接于陽,陰陽必定會發生戰鬥,為嫌(坤)沒有陽,所以(《坤》上六爻辭)稱「龍」,然而此爻又未曾離開陰類,故爻辭稱「血」。這「玄黃」,是天地的雜色,天色為玄,地色為黃。

上一節 第二章
第一章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