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什么是物质世界的本源,天地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这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哲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宋铆、尹又是战国中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们提出了"精气"是构成万物本源的学说。《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认为天上的星辰和地上的五谷都由精气构成。

《管子》进一步认为精气是构成生命的要素。《管子,内业》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天之精气与地之形气相含,人就生成存活,反之就死亡。一个人具有的精气越多,生命力就越强,智力就越高。《内业》说:"精存身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源,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指出精气充足,不仅四肢坚固,体质健壮,而且能使九窍通畅。《内业》又说:"气道(戴望引《左传》注:道,通也。)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人的思维活动如思、知等依赖于生命活动,而生命活动又依赖于气,必须气行通畅,有了生命才能思维。这些论述,从哲学上确立了精气学说的基础。

精气学说的形成,导致人们从气这样一种基础物质的变化中去寻找疾病发生的原因。《吕氏春秋‧达郁》说:"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具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疾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凡人的形体四肢肌肤,九窍五脏六腑应该互相协调,血脉应该流行通畅,筋骨应该坚固强健,精神情志应该安定和顺,精气应该上下左右流行无滞,如果能够这样,疾病就不会发生。然而形体是由精气凝聚而成的,九窍五脏六腑的功能,血脉的流通,精神意志的产生,些有赖于悄气的流通充实,所以疾病的产生,究其根源,都与精气郁滞有关。

《内经》继承了先秦唯物主义的精气学说,并加以发展,广泛应用气化理论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素问‧宝命全角》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认为人是天地自然之气所生成的,气的凝聚构成了人的有形实体,同时各种无形的气充斥全身,人体各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都靠气来推动,有形实体必须依靠无形之气的运动才能维持生命活动。

从上述思想影响和认识出发,中医病因病机学认为,人体各器官组织乃至整体结构或功能的异常,与气的有余不足及升降出入等运动的异常有关,凡气的盛衰、急缓、逆乱和郁结,都可以形成病变。张景岳说:"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所谓"和"是指阴阳二气处于均势,升与降、出与入协调一致。反之,气的有余不足,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就会成为致病的邪气。因此中医学十分重视气的有余不足和气机逆乱在病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素问‧举痛论》明确地提出了"百病皆生于气"这样一个带有指导意义的论点。

古代的唯物论者确信,引起事物变化的原因,不是事物以外的东西,而是存在于事物内部的、具有能动作用的功能活动。并用"神"这一名称加以概括。因此,这里所说的神与唯心主义的上帝鬼神毫无共同之处。中医学继承了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认为万物存在着存亡盛衷的变化,万物内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阴阳的相互作用奥妙神奇,不易测知,所以可以称之为"神"。并且将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神的思想加以发展,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名曰气立,气止则化绝。"神是生命内在的根本,人和其他事物一样,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著,引起这种运动变化的机能就称为神,人一旦失去了这种机能,生命活动就会停止,所以《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认为神的状态集中地反映了整个机体生命机能的健康状况,并通过脉象、舌诊、色泽等变化表现出来。中医学进一步认为形与神是不能截然分割的,《灵枢‧平人绝谷》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水谷精气是神即机能活动的基础,神是水谷精气所化生的生命机能活动的总的表现。就这一意义而言,二者又是相反相成,缺一不可的,二者关系的失调,例如生命功能低下不能化生精气营血,或者营血不足使功能活动无力,都是形成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只有"形与神俱"、才能"尽终其天年"。

人的精神活动是人的生命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精神意识活动也属于神的范围,狭义的神即指人体这种特有的精神意识等高级机能活动。《内经》认为,五脏精气是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从这一观点出发,中医学建立了贯穿形神含一观点的精神致病的病机理论。中医学从形体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出发,认为精神失常可以是机体内部形体物质及其功能异常的结果,例如《素问‧脉解论》说:"甚则狂颠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颠疾也。"反之,精神意识的异常又会导致形体物质及其功能的异常,例如《素问‧疏五过论》说:"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精神上的突然欢乐与痛苦,都会损伤精气,毁坏形体,暴怒可以伤阴,暴喜可以伤阳,阴阳上下升降失常,使厥逆之气充满经脉,形体失营,日渐消瘦。这也充分说明,精气与神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在病理变化中互为因果,形体精气的损伤可以引起生命机能包括精神意识的异常;反之,精神意识的异常,又会导致精气的损伤,影响形体的健康。这就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形神合一的思想。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