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阴阳属于我国古代的哲学范畴,是对天地间万事万物、每种状态中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组成形式的概括。《易经‧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帅气以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都认为万物无不属于阴阳范畴。阴阳两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不断运动,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存在的共同法则,是事物生长、壮老、消亡的根本原因。自从将阴阳概念引入医学领域以后,经过长期医疗实践的检验和不断地充实发展,广泛用于解释人体生命过程和疾病现象,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已成为具有显著医学特点的、在中医学里占有基本地位的概念。

古人对物质世界的这种认识,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选取诸物"(《易传‧系辞》),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观察、体验得来的。例如,自然界有天地、日月、寒暑、昼夜、明暗、生死,事物的形态有方圆、大小、长短、厚薄,位置有内外、上下、左右、表里,方向有东西、南北、进退,性质有动静、刚柔、雌雄、清浊:人体的结构有腹背、脏腑、气血,生理功能有、化气成形、受纳、排泄、升降、出入,病理变化有太过、不及、寒热、虚实、顺逆,如此等等,一切事物、状态无不存在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就是从万事万物中客观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一普遍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它既代表互相对立的事物,也代表同一事物的内部存在的对立的两个方面。《灵枢‧阴阳系日月》云:"阴阳者,有名而无形。""名"就是概念,"形"就是具体形象,阴阳有名而无形,是说阴阳本身不是指任何具体事物,仅仅是一种概念,是一种认识、分析事物的方法和论理工具。也可以把它说成是一个机动的代名词。《素问‧阴阳别论》云:"静者为明,动者为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化气,阴成形"。这便是划分阴阳的大原则。凡事物趋于相对静止的、隐晦的属阴,反之,一切相对活动的、显露的属阳。按照这样的原则,事物的阴阳可以下表归类概括之:

关于阴阳概念,张景岳在《类经》中明自指出:"阴阳者,一分为二也。"这是精辟、中肯的定义。可见,所谓阴阳,实际上就是中医学的两点论、辩证法。

中医学从唯物主义的阴阳学说出发,认为阴阳的交互作用是万物变化的原因,《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曲生也。"天地之阴阳上下升降,既互相交争而"动",又互相调和而"静",阴阳这种交错的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进而应用概推式的演绎推理,认为阴阳对立统一规律既然是自然界万物发生、消亡、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那么作为自然界客观存在之一的疾病现象的产生,也必然是阴阳交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治疗疾病也必须遵循阴阳相互作用的规律,这一思想为中医学对疾病的产生与变化的认识奠定了最基本也是最抽象的原理,即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可以用自然界最普遍的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相互作用予以解释,阴阳间相互作用的变异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这就是阴阳学说对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根本指导意义所在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