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中醫學的"天"即自然,就是人類周圍客觀存在的自然界。《素問‧六節藏象論》云:"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問‧寶命全形論》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說明天地自然是人類生命的源泉,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人類作為自然界的產物和組成部分,必定受自然規律的支配與制約。自然界的運動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人體對其影響也必然反映出與之相應的生理活動或病理變化。這就是《靈樞‧歲露論》所謂:"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亦即《靈樞‧營衛生會》所謂:"與天地同紀"的道理。中醫學闡述人體與天地自然相互關係的理論,現時概稱為"天人相應論",簡稱天人論。它包括人與時序、氣候、地域的關係等內容。

人與天地相應的關係,天人論是用"氣交"法則加以說明的。

"氣,就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大氣"。"大氣"在天稱為"天氣",在地稱為"地氣",在人稱為"人氣"。"天氣"與地氣",因其性質不同和陰陽多少之異,又分成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燥以乾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六氣的正常作用使天地萬物生化不已。故《素問‧六節藏象論》云:"氣合而有形",《素問‧天元紀大論》云:"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人是天地萬物之一類,也是由天地之氣所生。故《素問‧寶命全形論》云:"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天地為之父母。"由此可見,天地萬物都是由"氣"構成的,萬物之多樣性,只不過是"同氣異形"而已。《靈樞‧決氣》云:"餘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餘意以為一氣耳",這裡的"一氣",就是概言"人氣",也就是人體一切臟腑之氣的總稱。"人氣"作為天地合氣而存在的形態,與天地萬物之氣源出一體,息息相通。故《素問‧生氣通天論》云:"人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人與人地之氣如此密切相關,必然受天地之氣的運動變化規律所支配和制約。

"氣交"是指天氣與地氣升降相交。其相交之處稱為"天樞"。《素問‧六微旨大論》云:"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明確指出人在天地自然中的位置。但是,天氣與地氣何以會相交呢?《素問‧六微旨大論》云:"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更用"即互相作用的意思,是說天地之氣互相作用而產生升降運動。因為天氣屬陽,具有發散、清輕、溫熱的性質,而主降;地氣屬陰,具有凝斂、重濁、寨涼的性質,而主升。天之陽氣下降,地之陰氣上升,形成陰陽升降運動。這種陰陽升降運動的情況,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描繪的:"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說明天氣與地氣相互作用,陰氣上升與陽氣下降互為因果,這種永恆的升降運動,導致萬物生長壯老,變化不巳。出於天地陰陽之氣的升降運動是有規律地進行,便形成歲氣、時令氣候變遷的周期性、節律性。所謂歲氣,即每年的氣候變遷。所謂時令,即一年之中的氣候變化。歲氣變遷,在六十年中有周、紀之序。時令變化,一年之中有春更秋冬的四時之序。一日亦有子午卯酉四時變更。由此可見,"氣交"法則的顯著特徵,就是天地陰陽氣交變化的永恆性、周期性與程序性。人生活在"氣交之中",當然會受到氣交變化而形成的歲氣、時令氣候程序的影響。《素問‧六微旨大論》云:"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張景岳也指出:"五運有紀,六氣有序,四時有令,陰陽有節,皆歲氣也,人亦應之,以生長收藏,即天和也。"說明人氣順應"氣交"法則而生長壯老已,萬物順應"氣交"法則而生長化收藏。順應"氣交"法則以養生則長保健康,以防治疾病則效驗愈彰,這就是天人論的精神實質。

就一年來說,四時氣候,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如時令己到,氣候亦相應而至,稱為"平氣";時令未到,氣候先至,稱為"太過時令已到,氣候未至,稱為"不及"。此即《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謂"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的意義。"平氣°之年,氣候按正常的時序進行,則萬物生化,人體亦少病。然而,人體對時令,氣候的變遷,無論是"平氣"、"太過"與"不及",都具有一種本能的順應能力。《靈樞,刺節莫邪篇》曾這樣描述過:"熱則人氣在外,皮膚緩,膝理開,血氣減,汗大洩,皮淖澤。寒則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脈象也有春浮,夏洪,秋毛,冬石的相應變化。人體對寒暑變遷的此種順應能力,乃是生命活動的重要特徵。當此種順應能力不全之時,與天地"氣交°變化法則不相順應,稱為"生氣失應",必生病變。故《素問‧六微旨大論》云:"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則病。"既病之後,其轉歸、痊愈與死亡也要受"氣交"法則的影響。《素問‧六節藏象論》云:"心者……通於夏氣。肺者……通於秋氣。腎者……通於冬氣。肝者……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通於土氣。"故夏病多在心,秋病多在肺,冬病多在腎,春病多在肝,長夏之病多在脾胃。不僅如此,即使一日之中,也因為"氣交"法則影響,而使人體病理表現有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變化。尤其是一年二十四節氣的"二分"、"二至"四個節氣,一日十二時辰的子午卯酉四個時辰,是陰陽"氣交"變化的轉折點,對人體影響更大,疾病的轉歸和演變表現也更為突出。

然而,天人論不僅強調天地"氣""法則對人體的影響,以及人體對其順應的本能活動,更指出要能動地順應這種法則,以達到養生防病、治病的目的。《素問‧寶命全形論》云:"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之所以貴於萬物,就在於他是"知萬物者",能"法則天地,隨應而動",能掌握和運用天地"氣交"法則,因天時而別,因地理而異,循自然而養生、防病與冶病。後世劉河間《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更明確指出:"主性命者在乎(人)"。《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詳盡論述了"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不同時序的養生之道,強調必須按照"四氣調神",才能"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在治療上,《素問‧五常政大論》強調"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無伐化,無違時";《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謹候病機,無失氣宜"。甚至用藥亦必須遵循"四時藥法",用針也要遵循"四時刺逆從"。加違背這些法則,其結果就會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和《素問‧四時刺逆從論》說的:"逆四時而生亂氣……病之所生,以從為逆,正氣內亂"。總之,人與天合度,與地同紀,順之則治,逆之則亂,順之則成,逆之則敗,這就是天人相應的定理。

上一節 五行生克論
與天合度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