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中医学的"天"即自然,就是人类周围客观存在的自然界。《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宝命全角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天地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必定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与制约。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人体对其影响也必然反映出与之相应的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这就是《灵枢‧岁露论》所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亦即《灵枢‧营卫生会》所谓:"与天地同纪"的道理。中医学阐述人体与天地自然相互关系的理论,现时概称为"天人相应论",简称天人论。它包括人与时序、气候、地域的关系等内容。

人与天地相应的关系,天人论是用"气交"法则加以说明的。

"气,就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大气"。"大气"在天称为"天气",在地称为"地气",在人称为"人气"。"天气"与地气",因其性质不同和阴阳多少之异,又分成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六气的正常作用使天地万物生化不已。故《素问‧六节藏象论》云:"气合而有形",《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人是天地万物之一类,也是由天地之气所生。故《素问‧宝命全角论》云:"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地为之父母。"由此可见,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万物之多样性,只不过是"同气异形"而已。《灵枢‧决气》云:"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这里的"一气",就是概言"人气",也就是人体一切脏腑之气的总称。"人气"作为天地合气而存在的形态,与天地万物之气源出一体,息息相通。故《素问‧生气通天论》云:"人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人与人地之气如此密切相关,必然受天地之气的运动变化规律所支配和制约。

"气交"是指天气与地气升降相交。其相交之处称为"天枢"。《素问‧六微旨大论》云:"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明确指出人在天地自然中的位置。但是,天气与地气何以会相交呢?《素问‧六微旨大论》云:"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更用"即互相作用的意思,是说天地之气互相作用而产生升降运动。因为天气属阳,具有发散、清轻、温热的性质,而主降;地气属阴,具有凝敛、重浊、寨凉的性质,而主升。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形成阴阳升降运动。这种阴阳升降运动的情况,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描绘的:"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说明天气与地气相互作用,阴气上升与阳气下降互为因果,这种永恒的升降运动,导致万物生长壮老,变化不巳。出于天地阴阳之气的升降运动是有规律地进行,便形成岁气、时令气候变迁的周期性、节律性。所谓岁气,即每年的气候变迁。所谓时令,即一年之中的气候变化。岁气变迁,在六十年中有周、纪之序。时令变化,一年之中有春更秋冬的四时之序。一日亦有子午卯酉四时变更。由此可见,"气交"法则的显著特征,就是天地阴阳气交变化的永恒性、周期性与程序性。人生活在"气交之中",当然会受到气交变化而形成的岁气、时令气候程序的影响。《素问‧六微旨大论》云:"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张景岳也指出:"五运有纪,六气有序,四时有令,阴阳有节,皆岁气也,人亦应之,以生长收藏,即天和也。"说明人气顺应"气交"法则而生长壮老已,万物顺应"气交"法则而生长化收藏。顺应"气交"法则以养生则长保健康,以防治疾病则效验愈彰,这就是天人论的精神实质。

就一年来说,四时气候,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如时令己到,气候亦相应而至,称为"平气";时令未到,气候先至,称为"太过时令已到,气候未至,称为"不及"。此即《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谓"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的意义。"平气°之年,气候按正常的时序进行,则万物生化,人体亦少病。然而,人体对时令,气候的变迁,无论是"平气"、"太过"与"不及",都具有一种本能的顺应能力。《灵枢,刺节莫邪篇》曾这样描述过:"热则人气在外,皮肤缓,膝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淖泽。寒则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脉象也有春浮,夏洪,秋毛,冬石的相应变化。人体对寒暑变迁的此种顺应能力,乃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当此种顺应能力不全之时,与天地"气交°变化法则不相顺应,称为"生气失应",必生病变。故《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既病之后,其转归、痊愈与死亡也要受"气交"法则的影响。《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通于夏气。肺者……通于秋气。肾者……通于冬气。肝者……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通于土气。"故夏病多在心,秋病多在肺,冬病多在肾,春病多在肝,长夏之病多在脾胃。不仅如此,即使一日之中,也因为"气交"法则影响,而使人体病理表现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尤其是一年二十四节气的"二分"、"二至"四个节气,一日十二时辰的子午卯酉四个时辰,是阴阳"气交"变化的转折点,对人体影响更大,疾病的转归和演变表现也更为突出。

然而,天人论不仅强调天地"气""法则对人体的影响,以及人体对其顺应的本能活动,更指出要能动地顺应这种法则,以达到养生防病、治病的目的。《素问‧宝命全角论》云:"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之所以贵于万物,就在于他是"知万物者",能"法则天地,随应而动",能掌握和运用天地"气交"法则,因天时而别,因地理而异,循自然而养生、防病与冶病。后世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更明确指出:"主性命者在乎(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详尽论述了"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不同时序的养生之道,强调必须按照"四气调神",才能"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在治疗上,《素问‧五常政大论》强调"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伐化,无违时";《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谨候病机,无失气宜"。甚至用药亦必须遵循"四时药法",用针也要遵循"四时刺逆从"。加违背这些法则,其结果就会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和《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的:"逆四时而生乱气……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总之,人与天合度,与地同纪,顺之则治,逆之则乱,顺之则成,逆之则败,这就是天人相应的定理。

上一節 五行生克论
与天合度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