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1. 人体生理活动与四时气交法则相应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时更迭,产生风暑湿燥寒的气候,形成生长化收藏的程序,人亦应之。人体脏腑经脉气血津液的功能活动,产生与四时更迭同步的程序性变动。《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素问‧六节藏象论》亦云:"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仓廪之本……通于土气。"说明五脏之气随四时之气的变动而衰旺。关于经络之气与四时气交相应的变动,在《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亦有清楚论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确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藏。"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亦与四时气交法则相应而产生同步变动。《素问‧八正神明论》云:"天温曰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曰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灵枢‧五癃津液别》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膀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说明春夏季天气温热,阳气发泄,人体气血津液易趋向于表,表现为皮肤疏松而多汗;秋冬季天气寒冷,阳气收藏,人体气血津液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而多溺。这一乃面是四时气交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同时也是人体对四时气交变化的自然顺应能力的表现。

    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随四时气交法则而变动的节律性,也反映在外部可见的色泽与脉象上。《素问‧经络论》云:"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阴络在内,居人体深层,与经脉相近,所以与经脉之色相合;阳络在外,居人体之表层,受四时气交的影响,其色也随四时推移而变动无常。一般说,秋冬季节,天气寒冷,阳络之血,易于凝涩,故其色多见青黑;春夏之际,天气多热,阳络之血润泽,故其色常呈黄赤。这些都是正常的颜色。四时气交法则引起经络气血运行变化,也必然导致脉象变动的四时节律。《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又云:"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冬日在骨。"形象地说明脉象在不同季节的深浅部位。《素问‧玉机真藏论》指出:"春脉如弦"、"夏脉如钩"(注:钩即洪脉)、"秋脉如浮"(注:浮亦称毛脉)、"冬脉如营"(注:营即石脉,亦即沉脉),说明了不同季节中脉形的变动。此种脉形的变动与五脏生理的四时变动是贯通的,如肝主春,肝气旺于春则脉弦:心主夏,心气旺于夏则脉钩;肺主秋,肺气旺于秋则脉浮;肾主冬,肾气旺于冬则脉营。至于脾主长夏,脾气旺于长夏,其脉多软。这些都是与四时气交相应的正常脉象。如果脉象与四时节律不相适应,即《素问‧玉机真藏论》所云:"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命曰逆四时。未有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这就是"反此者病"的道理。

  2. 人体疾病变化与四时气交法则相应人生活在天地气交之中,受气交法则的支配。其生理活动能够顺应四时气交变化,而发生与之相应的有程序的调整,从而使人体与天地气交保持相应的一致性,则是正常的生理。假使四时气交变动超过人体顺应能力,扰乱了人体顺应自然的节律性;或人体顺应能力减退,不能对气交变化作出与之相应的调整,便会发生疾病。故《灵枢‧百病始生》云:"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所谓虚即正气虚,就是顺应能力减退:所谓实即邪气实,就是气交变动太过、不及而形成的反常气候。人体不能顺应气交变动而发病,通说引起相应脏腑的病变。如来春则肝先受之,故春病多在肝;乘夏则心先受之,故夏病多在心;乘秋则肺先受之,故秋病多在肺;乘长夏则脾先受之,故长夏病多在脾;乘冬则肾先受之,故冬病多在肾。不能顺应即是逆。《素问‧四气调神论》对于逆四时气交引起脏腑发病的机理作了论述,认为:"逆春气,则少阴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上述这些脏腑季节性病证,都是属于不顺应气交变动而即时发病者。还有因邪气留伏不即时发病,而在下一个气交变动的转折时期才发病的。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春伤于风,邪气留违,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痰疟。秋伤于湿,上逆为咳,发为痿掀。冬伤于来,春必病温。"《灵枢‧论疾诊尺》云:"冬伤于寒,春生瘫热;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癖;夏伤于暑,秋生痿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四时阴阳气交法则不仅对人体发病密切相关,对既病之后的病理变化过程也有直接影响。其影响在季节转移,节气交替,尤其是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之时,对疾病的好转、加剧,甚至死亡,反映非常突出。因为这些时刻是四时阴阳气交升降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而人亦应之。古代医家对不同脏腑的疾病,在不同季节中的不同时刻的病机演变情况观察入微。《灵枢‧病传》详尽叙述了脏腑疾病病机演变的关键时刻,指出"病先发于心……冬夜半,夏日中。"冬为阴盛之时,"冬夜半"则阴气尤甚;夏为阳盛之季,日中阳气尤甚,当此冬夏子午阴阳之气极度偏盛之时,则是心病病机转归的关键时刻,因为心属火,如心火实证,在"冬夜半"水胜而火灭则病减,在"夏日中"火亢极而自焚则病增;如心阳不振,则与此反,"冬夜半"阴盛而阳衰则病增,在"夏日中"天时阳盛以济心阳之不足而病减。"病诵发于肺……冬日入,夏日出。"冬季日入在申酉时,乃金气主时亢极之时,夏之日出在寅时,寅时乃木肝之刻,冬夏季的这些时辰是肺病病机转归的关键时刻。因肺属金,如肺病实证,在"冬日入"金气亢极而病增,"夏日出"木旺金衰则病减:如肺病虚证,则与此相反,"冬日入"得天时亢旺的金气以济之则病减,在"夏日出",夏本金气不支,寅时木旺而金气尤衰则病增……。冬夏如此,秋春也如此,可据此类推。一般说,在四时阴阳气交变动之际,阳胜的病耐冬不耐夏,阴胜的病耐夏不耐冬,年老、体弱、虚衰的人,每当二至、二分时,即不能顺应甚或导效死亡。玆列表归纳如下:不仅如此,罹患同一病证,在不同的季节可以发生不同的病理,表现出不同的证候。例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风寒湿三气合邪,但以四时所主而发生痹证的不同病机与证候。

上一節 与天合度
月廓空满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