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概论 » 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基本原理 » 亢害承制论 » 造化之常,不能无亢
【內容】

《内经》认为"亢则害",说明"亢"是病理状态。而王履、张景岳等对"亢"则有新的认识。他们都指出,人体造化不能无"亢"‧"亢"是生命所必须的。这一认识丰富了亢害承制论的内容,也是对《内经》学术思想的一大发展。

王履说:"亢者,过极也。"(《医经溯洄集‧亢则害、承乃制论》,下同)景岳也说"亢者,盛之极也"(《类经‧运气类》)。何谓"极"?《内经》曰:"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素问‧六微旨大论》)。此"极"乃生化太过之变。"变者,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水承相火之象也。"(《类经‧运气类》)说明如同生火之少阳变为食气之相火一样,"亢"也有一个从生理状态到病理状态的演变过程。"亢"可概括为气之甚,此乃广义之"亢"。分析"亢"在从生理到病理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形式,有三种之不同:第一,在生理状态下,"亢"具有生化作用,是生命运动变化的推动力。如木甚则为风,火甚则为热,不甚便无风无热,从而失去了木、火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理状态下的"亢"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这正是王履提出"不能以无亢"的意义所在。同时,王履又从动态的观点看到了此"亢"有向病理方向发展的可能。但他认识到,在这一阶段,人体的自身稳定仍然在起作用,故说:"承,犹随也,……有防之之义存焉。……然所承也,其不亢,则随之而巳,故虽承而不见。既亢,则克胜以平之,承斯见矣。"在生理状态下是看不见承制作用的,但它确实存在着。王履说:。一藏不平,所不胜平之,五脏更相平,非不亢而防之乎?……姑以心火而言,其不亢,则肾水虽心火之所畏,亦不过防之而已"。由此可知,这一阶段的"承制"是"有防之之义",即是监视和保护的职能。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才保证了生化不息的生命运动。第二,在生理阶段向病理阶段演变的过程中,亢由生化作用转而表现出太过、盛极,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此时人体的承制功能是"既亢,则克胜以平之,承斯见矣。"正邪斗争为其表现形式。如上例中木亢风盛,火亢热甚时,金气使起而制木;水气便起而制火,即"一或有亢,即起而克胜之矣。"这时人体的承制功能便积极发挥作用,经过一定的调整后,建立新的稳定。这便是王履所谓"亢而自制者",仍是生化的正常情况。亦即张景岳所说的"过而有制"和"不及有助",是"不在太过不及之例"(《类经‧运气类》)。第三,"亢而无制"便是生化之反常,此"亢"正是《内经》所谓"亢则害"之亢。这是由于某种致病因素的影响,或邪气太过,或自我调节能力不足,致使机体运动超出了"无过"的范围。即张景岳所说:"亢而无制,则为害矣,害则败乱失常,不生化正气而为邪气,故为大病也"(《类经‧运气类》)。针对这种状况,王履指出:"茍亢而不能自制,则汤液、钟石、导引之法以为之助。"这个阶段的特点就在于人体承制机能不能胜复以求"无过",需采用治疗手段协助机体进行适当调整。同时也说明了治疗手段的目的和实质。

总之,王履所云:"兰造化之常,不能以无亢,亦不能以无制焉耳。"其意义就在于从整体上动态地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亢"是必然存在的,是生命运动的标志;"制"是因"亢"而"制",保证"亢"的正常运动。《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生命与疾病的过程正是充满著这种"变化之相薄"的运动。这是人体稳定因素(正气)与破坏稳定的各种干扰因素(邪气)之间的较量,动员各相互生化制约的藏系对"变"施加作用,经过多次运转,主动寻求新的稳定。能够"成"而不"败",便是人体稳定因素健全,机体健康的标志。中医学正是从整体运动上,提出"亢则害,承乃制"的理论,把生命看作是"亢"与"制"的对立统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