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人体稳定协调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辨证论冶实际上就是以寻求人体稳定协调为目的。此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则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这种求"平"的思想,首先是分辨其太过不及之所在,所谓"必先五胜",正是"谨守病机"的关键。明确太过不及所在之后,方可定出治疗大法,其宗旨在于根据自身调节的方同和适度稳定协调的需要,因势利导地纠正偏盛偏衰的病理改变。这正是亢害承制论的具体应用。

用亢害承制观点去认识疾病,还有助于判断随时变化著的证候。由于藏系之间的生克有序性,必然使乘侮的病变在藏系循环中引起连锁反应。在治疗中采取相应的助"制"措施,首先打断其病理传变的途径,再纠正偏盛偏衰,以恢复稳定,是古代医家经常采用的市法。如张仲景指出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的治法,使是一例。

从"亢害承制"的角度认识疾病,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便是刘完素提出的"胜己之化"的假象,即人体的自制能力出现矫枉过正的倾向。如热气过甚可出现寒战振栗的假寒证等,此乃"火极反兼水化制之"之象。对此刘氏提出,必须从"亢"与"制"的关系中透过假象认识本质。他说:"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土,土极似水,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谓己亢极反似胜己之化。俗流未知,故认似作是,以阳为阴,失其本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自序》),提出凡治病应当"但当泻其过甚之气以为病本,不可反误治其兼化也"(《素问玄机原病式‧寒类》)。因此,在治疗中若忽视人体的自身调节功能,往往反伤正气,抑制了正常的生理功能,或使自身监护作用太过而造成人体自身的损害。临床上诸种伤阴伤阳的变证多出于此。所以景岳强调:"承制之在天地者,出于气化之自然,而在人为亦有之,刚在挽回运用之得失耳。便能知其微,得其道,则把握在我,何害之有?设承制之感衰不明,似是之真假不辨,则败乱可立而待也,惟知者乃能慎之"(《类经,运气类》)。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传染病及其它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已不再是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随之而来的是由各种社会环境、心理因素所致的疾病,这是对医学提出的新课题。在这种情况下,探求人体白身稳定的规律就显示出重要意义。亢害承制论是从人体不断运动中探讨生理病理的连续性变化及其自我调节能力的理论。它阐明了"亢"与"制"的对立统一,强调其利弊关系和自我完善的问题,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有理由认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亢害承制理论将对阐明疾病的病理本质和防治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王源)

参考文献

  1. 《自然辩证法讲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出版
  2. 赵修成: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中医杂志》1980年8期
  3. 欧阳琦:如何保持人体的动态平衡是《内经》的中心思想《辽宁中医杂志》1982年4-6期
  4. 印鸿钟:人体生物节律学说的实践与理论意义《医学与哲学》1982年10期
  5. 刘增源:论人体的动态平衡与非平衡稳态《医学与哲学》1983年1期
  6. 华国凡、金观涛:中医,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自然辩证法通讯》1979年2期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