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气化偏衰是气化作用的不及和减退,或气化功能受到阻滞,以致气化不行。基本病理变化是阳气的温化作用不足和减弱,使精血津液的化生与化气过程减缓和降低,从而表现为形体腑腑功能的减弱,形成为气虚的病变。如果气化功能进一步衰减,阳气的化生与温煦作用继续低下,即可由气虚发展为阳虚的病变。阴气衰微,失去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则可出现虚寒病变。表现为畏寒怯冷,水谷不化,下利清谷,腰脊冷痛,四肢不温,小便清长等证象。严重时,可致阴盛寒凝而津液不行,水不化气,营血涩滞,水谷精微不能转化,停积凝聚而成为痰饮水湿等病理改变。如气化作用严重衰滞,则阳衰气虚,形气、形味和精气、阴阳的化生严重衰退停滞,即可导致脏腑形体的枯萎和生长发育的迟缓与停顿等病理结果。所以,气化作用的偏衰,主要是以气虚、阳虚以及阳虚寒凝为病理特征。气化偏衰多见于素体阳虚和禀赋不足,以及内伤久病时阳气耗伤过甚的情况下,尤以脾肾阳气的不足与亏耗,最易导致气化作用的偏衰。此外,久病而阴精津血伤残过甚,使气化的源泉匮乏,或先有水湿痰瘀的蓄结凝聚,使气化作用阻滞等,亦可引致气化作用的不及。

综上所述,气化作用实际上就是气血精津液和形气的化生、转化与消耗过程,以及脏腑形体的生长、发育与衰退过程。同时,在整个气化过程中,又以气的功能活动为基础,气盛则化亦盛,气弱则化亦弱,气滞则化滞,气竭则化止,故无气则亦无化,化也就是气的具体作用。这里的气,包括了人体脏腑经络形体之气,概括起来,就是人体阴阳之气,就中尤以阳气起著主导作用。而气化失常的基本病理,也就是在阳气盛衰基础上引起的人体机能的亢进和衰减,而表现为阳气的有余或不足。这就是《银海精微‧气病论》说的"人花天地间,莫非气化之流行。脏腑经络,气得其正,何用不藏;气失其正,何往弗害。"气得其正,则气机得以流行,气化作用得以保持正常;气失其正,则气化作用必将失其常度,而发生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

(张发荣)

上一節 气化偏盛
邪正相争论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