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因与发病 » 病因概论 » 辨证求因与审因论治
【內容】

病因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疾病,疾病则以证候的形式表现于外。通过对证候的仔细观察,并结合时令气候、情志改变和体质因素的,全面分析,以探究和认识其病因的过程,称为辨证求因,亦名审证求因。这里的"因",既包涵了引致疾病的原因,又包涵了疾病的病机所在。通过辨证求因,可以透过证象,认识和掌握疾病的原因和病变本质,以便针对病因病机进行防治,而从根本上控制疾病,这就是审因论治,也就是"治病必求其本"的思想。

外观的证候是内在的病理变化的反映,二者一般是一致的。如《灵枢‧本藏篇》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在《外揣篇》中说得更为明确:"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丹溪心法》对此作了进一步发挥,说:"欲知其内者,当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茍不以相参而断其病邪之逆顺,不可得也"。这是非常正确的。证候是现象,病变是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反映,本质决定着现象;证候和病变又是结果,病因是引起证候和病变的原因。透过现象可以探求本质,通过结果去分析原因,这就是辨证求因的认识论基础。

此外,也有不少病情比较复杂,并且其证候表现与病变本质不相一致的,如《千金方,论大医精诚》所说:"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者。因此,辨证求因还需要经过一般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和去伪存真的功夫,才能正确了解其病理本质。这就要求做到:

  1. 求其有无,责其盛虚。《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就是说明在审证求因过程中,不仅应分析已有证候特征,抓住主证,同时还要对应该出现而没有出现的证候,进行深入探求。《丹溪心法‧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论》中说:"别阴阳于疑似之间,辨标本于隐微之际。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只有这样,才能求得真实的病因和病机所在。
  2. 识别"假象",区分真伪。证候表现往往是复杂的,受到内外因素的多种影响,有时会出现诸如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和"至虚有盛候,大实有赢状"之类的假象。如《景岳全书‧传忠录》说:"病起七情,或饥饱劳倦,或酒色所伤,或先天不足,及其既病,则每多身热,便秘,戴阳,腹胀,虚狂,假斑等证,以为有余之病,而其因实由不足。"在这种虚实夹杂、寒热疑似的情况下,尤宜注意仔细辨析,不可犯虚虚实实之误。又如因进食有色食物而形成的染苔,因情绪紧张或羞怯而引起的脉数、面红等,均应加以注意区别,以免疏忽误诊。
综上可见,中医病因的内容相论述,是比较全面而广泛的,它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世态人事,诸如六淫疫邪、时令气候、饮食起居、房室劳倦、虫兽所伤,几乎无所不包。对致病因素和致病原理的所有方面和具体环节,如病因、发病及病机之间的相互关系、内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都有深入的认识和详细的论述,对于阐明疾病发生与病机演变,以及辨证治疗,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和实际的指导意义。

(匡调元)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