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蟲毒包括沙虱、射工、水毒、蠱毒、屍蟲、癆蟲及諸蟲等,多數是肉眼可以看到的有一定形態的致病物體,其中有些也可引起傳染和流行,並具有一定的地區性。

沙虱早在晉‧葛洪《肘後方》中即有記述。《病源‧沙虱候》作了較詳的描述,謂"其蟲甚細,不可見人","生於山內水間","入水浴及汲水澡浴,……及陰雨日行草間",蟲便著於人身,初得時皮上有瘡,以後則"令百節疼強痛寒熱"。據近代研究,沙虱即恙蟲及其傳播的恙蟲熱,為一種病源媒介物。

射工、水毒、蠱毒,《病源》對其形狀、發病地區及症狀表現作了詳細記述,謂"江南有射工毒蟲":"自三吳已東,及南諸山郡山縣,有山谷溪源處,有水毒病,春秋輒得,……亦名溪溫";對蠱毒病候記述尤為詳盡。根據近代研究,其所指多為血吸蟲病,尤以急性期者為然。

疥蟲是引致疥瘡的病原。《病原‧疥候》謂其"並皆有蟲,人往往以針頭挑得,狀如水肉腐蟲"。

癆蟲是引致肺癆和癆痰的病原。其特點是蝕人肺藏和有傳染性。早在《千金方》就指出:"肺蟲居肺間,蝕肺係,故成癆燎";《肘後方》則指出其"死後復傳之旁人,乃至滅門":宋《直指方》也說:"其侍奉之人,薰陶日久,受其惡氣,多遭傳染"等。

寸白蟲等諸蟲是引致多種腸道及消化道寄生蟲病的病原。早在內經時代即有一定認識,如《靈樞‧厥病篇》曰:"腸中有蟲瘦及蛟賄",即指蛔蟲為病。《傷寒論》論述了"蛔厥"的證治,《金匱,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篇》更指出,"食生肉,變成白蟲"。《病源‧九蟲病諸候》則總括為伏蟲、忱蟲、白蟲、肉蟲、肺蟲、胃蟲、弱蟲、赤蟲、燒蟲等九蟲,並對其形狀和寄居部位,均分別作了記述。其巾"白蟲"即寸白蟲,謂可"長至四五尺,亦能殺人",顯係指絛蟲而言。而"肺蟲"或指肺吸蟲病。另外,還提出了"齲蟲,《奇效良方‧諸蟲門》所說"九蟲皆由,……雜食生冷甘肥油膩滷藏等物,或食瓜果與畜獸內藏遺留諸蟲子類而生",則是對諸蟲為病的致病途徑相傳播方式的概括。

除上述三者外,中醫學中尚有"穢濁之氣"或"穢濁之邪"的病因名稱,它既不同於六淫,也不同於戾氣的概念,但與二者又有密切的關係。考其含義,或為自然界中穢濁、惡濁不潔之氣,如空氣污濁及臭惡之氣,污穢之物,或濕熱薰蒸之氣等;或指大氣污染及有毒之氣;或為六淫、戾氣致病後病程經過中醞釀化生的病理產物,如痰濁、混濁、飲濁、瘀濁、帶濁等。其後二種的含義與所指,則已不屬自然因素範圍了。(王開林)

上一節 瘴氣
生活因素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