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口咽通于胃,病邪可随食物直接入侵,使脾胃、肠道受病。古代医家把因认食受邪而发病者,称为"食注"。如《诸病源候论‧食注候》云:"人有因吉凶坐席饮啖,而有外邪恶毒之气,随食饮入五脏,沉滞在内,流毒在外,使人支体沉重,心腹绞庸,乍摩乍发,以其因食得之,故谓之食注"。湿热病邪,秽浊疫毒,以及食物之毒(馁肉毒,毒蕈毒,河豚毒)等,均可从口咽而入。对从口咽受邪而发病的疾病的预防,其措施主要在于注意饮食卫生。早在《千金方》就捐出,"秽饭、馁肉、臭鱼,不可合食之,害人。"(《备急千金要方‧食治》)明代《本草纲目‧水部‧井泉水》还对饮水卫生提出了要求,如说:"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用须煮滚,停一时,候澄乃用之,否则气味俱恶,不堪入药、食、茶、酒也"。

上一節 从鼻窍感受
从肌肤入侵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