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病由情志不遂,房室不节,饮食劳逸,成瘀血痰饮等内伤因素引起,直接伤及气血成脏腑为病,故其某本传变形式有气血传变和脏腑传变,其传变过程亦多缓慢和积久。现分别叙述如下:

  1. 气血传变一般初病在气并伤气耗气,久病则入络入血而伤血耗血。在气者或为气机之逆乱,或为气之有余与不足,而成气滞、气逆或气虚、气陷,甚则为聚、为瘸、为疝;在血者或为血络之阻滞损伤,或为营血之伤耗匮乏,而成血瘀、血结或血虚、失血,甚则瘀血内留、络脉凝瘀而成症成积或肿块。在气者病浅,在血者病深;气病不必血亦病,然未有血病而气不病者。一般是由气及血,也有气血同病者。在气多为气机之紊乱,至血则已有形质之亏损。此为其大要,详可参见本书《气血病机》一章。
  2. 脏腑传变五脏以及脏腑之间,在生理上互相关连而相辅相成,在病理上亦互相影响与互相传变,如肝病传脾、肺病及肾之类,且每以腑病入藏和"穷必及肾"为最终绢局。究其传变形式,又有"相移"与"生克"二种。
所谓"相移",就是指脏腑病变互相转移的传变形式,其中包括藏邪转移于藏,腑邪转移于腑的传变方式。《素问‧气厥论》曾集中论述过肾移寒于肝,脾移寒于肝,肝移寒于心,心移寒于肺,肺移寒于肾,脾移热于肝,肝移热于心,心移热于肺,肺移热于肾,肾移热于脾,以及胞移热于膀胱,膀胱移热于小肠,小肠移热于大肠,大肠移热于胃,胃移热于胆,胆移热于脑等五脏六腑寒热相移的传变形式与病变情况。临床上常见的心移热于小肠和肝移热于胆等病变,也属于这种传变形式。其特点是不全依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为转移规律。

至于"生克"传变,则是捐脏腑病变按照其五行属性与生克关系而互相传变的规律和形式,这也是脏腑传交的主要方式。所谓"生",是指脏腑间在生理上的互相促进与病理上的互相弥补及救益;所谓"克",是捐脏腑间在生理上的互相制约与病理上的互相伤害与加重作用。病理性生克本质上乃是生理性生克在疾病过程中的反映,因之,在生理上具有生克关系的脏腑,在病理上就具有和产生生克传变的关系。《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就指的是这种传变形式。概括起来,这种传变不外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病变主要通过"相克"关系,而从此一脏腑传至另一脏腑,其病情多见加重或恶化;另一种是病变通过"相生"关系,在相生的脏腑间得到互相补助效益,从而对病变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使病情得以减轻和好转。前者即"传其所胜°,后者即"传子"与"传‧最",合称"母子相传",这也就是《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说的"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立于其所胜,气含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的规律与机理。

总之,在脏腑传变形式中,其始病脏腑与受病脏腑之间固有的生克关系,对疾病的演变和转归,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说的"天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种关系和规律。详见本书《脏腑病机》一章。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