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因与发病 » 疾病的演变 » 疾病的转归
【內容】

转归,是指疾病过程趋向结局的演变和疾病的最终归宿。疾病的结局最终只有两种,即痊愈和死亡,但在疾病趋向痊愈和死亡的过程中,却常常包含着许多复杂的变化,即存在着一些过渡状态,如疾病的缠绵、后遗或伤残等。因此,疾病的转归实际包括有痊愈、死亡,缠绵、后遗与伤残五种。玆分别叙述如下。

(一)痊愈是指病埋状态完全和彻底结束,机体恢复健康。从疾病过程的实质而言,也就是邪气完全被消除,正气得到恢复,阳阴重归于和平与协调。从临床角度看,还要求所有与病证有关的临床表现亦全部消失。作为一种病理转归;痊愈还应当包括各种病理变化的结束,主要有:(1)脏腑气机和气化趋于正常,精气来复。在疾病的痊愈性转归中,气机气化趋向正常,是最先发生的体内变化。以此为契机,正气日充,邪气渐衰,由正胜邪却而归于痊愈。(2)精气来复:是正气趋于完全恢复的重要标志。它发生于气机气化趋于正常的过程中,又为气机气化恢复正常提供物质保证,并且对形质亏损的修复补充尤有重要意义。(3)邪气消除:是促进疾病痊愈的重要条件。又可以分为邪气被驱除和邪气被消散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指外邪的驱逐,后者主要指内邪的消散。其消除过程的长短,直接关系著疾病痊愈的速度。

(二)死亡死亡是生命活动完全的和不可逆转的停息,是疾病最恶劣的结局。死亡也是一个过程,一般从精气互根的解体开始,到阴精耗竭或阳气衰绝为止,其中包含着复杂的病理变化。

精气互根又称阴阳互根,是生命活动得以维持的基本条件。所谓互根,指阴阳双方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同时,阴阳双方的各自的滋盛皆以对万的滋盛为依据,故孤阴不生而独阳不长。精气互根的解体即精气分离,亦即阴阴离决,可从多种不同的途径演变而来。最常见的有(1)久病衰竭:衰竭有首先表现为阳气式微,然后阴损及阴,精血亦枯;亦有首先来自阴精的枯涸,致使阴损及阳,阳气亦衰的。无论何种,一旦至于衰竭,阴精即难固守阳气,阳气亦失所资生和依附;同时阴气亦失其化阴生津与统摄之权,阴精亦必不安本位,阴阳双方若即若离,稍有触动,即致离决,表现为残阳迅速消散而神明绝灭,成孤精脱泄而绝汗溢出。(2)阳随阴脱;突然而大量失血、大汗或剧烈吐泻,以致冲液阴血大量亡失,阳气随之亦大量耗散。阳气伤则阴血失于统摄而加速阴脱,阴愈脱则阳无所附而上浮外越,虚阳飞散,生机即告绝灭。(3)大惊、卒恐、暴怒、剧痛等,可引起气机突然停滞,阴阳不能交通而互相隔闭,亦致阴阳离决。这就是"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的通理。

总之,精气互根的解体,或原于阴血的耗竭,或因于阳气的衰绝,最终导致阴阳离决而死亡。故亡阴和亡阳均可引致死亡的转归。前者正如吴鞠通说的:"病温之人,精血虚甚,则无阴以胜温热,故死","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其耗之未尽则生,尽则阳无留恋,必脱而死也"(《温病条辨‧原病篇》)。后者诚如张景岳说"……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着,阳气也。五官五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及其既死,则身冷如冰,灵觉尽灭,形固存而气则去,此阳脱在前而阴留在后"(《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论》)的道理。

(三)缠绵是指正邪相争处于相持或邪不胜正而正亦不能却邪的状态。临床则始终可见有关症状与体征。此多见于疾病的慢性阶段或迁延时期,至其最后结局亦不外痊愈或死亡。

疾病之所以陷入缠绵状态,总的说来不外乎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的状况,即正气虽未至溃败,但已因邪气的严重伤害而削弱,邪气因此乃得以存留;邪气的存留,又可进一步加重正气的伤害,并给机体阴阳协调造成障碍。而邪气由于经过正邪剧烈的相争,此时亦趋于衰微,对人体的侵袭与伤害能力亦显不足,从而使病变趋于局限并给机体阴阳调和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有利条件。因此,疾病缠绵状态是一个综合性的病理过程。作为一种转归,它所包含的各种病理矛盾大体都处在一个相对静止状态。所以,疾病缠绵状态既具有病理的稳定性,而可视为疾病的一种结局,又具有进一步演变的不稳定性。只有打破疾病缠绵状态的病理僵局,才可能促进疾病向痊愈发展。的概念。前者多指疾病造成的形质亏损与功能障碍或丧失,后者则多概指外伤所形成的形体损伤和残缺。

疾病后遗和疾病缠绵是不相同的。疾病后遗乃是主病在好转或痊愈过程中给机体造成的一种附加损害,这种损害与主病固然有因果关系,但从病理实质来说,已非主病本身,而是一个新的疾病过程。所以,疾病后遗不是同一疾病的自然延续。而疾病的缠绵则是主病本身的迁延或慢性经过,是同一疾病的自然延续,而非不同病因的因果蝉联。

伤残从病理上讲,主要指因疾病或外伤所致的人体各种组织结构难以恢复的损伤与残缺,比如金刃、虫兽、水火、跌仆等,给形体、脏腑造成的跌损、变形与断离就属此类范围。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