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因与发病 » 疾病的演变 » 疾病的复发
【內容】

疾病的复发是一种特殊的病理演变形式,即疾病病理变化在经过一定的静止期后又行活跃,重新进入疾病的一般传交过程。这就是《病源‧伤突病后令不复候》中说的:"复者,谓复病如初也",也就是张景岳所谓:"复者,病复作"(《类经》)十五卷"遗论"注)。复发突出的特点是固有病变经过一段静止期后的再度活跃,因之探明"静止期"的病里状态,对认识复发的本质有其重要意义。《素问‧热论》说:"热病少愈,食内则复"。这个处在复发之前的"少愈"显然就是静止期。张志聪说:"少愈者,邪热未尽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热论》注)。可见静止期的病理状态乃是正气虽已受伤,邪气亦见衰微,正邪相争几乎停止,机体阴阳欲趋和平。但"少愈"毕竟不是痊愈,所以,静止期仍有余邪存在,正气虽复而尚属薄弱。此时若因不利于正气的因素诱发,则邪势复盛,正邪仍可再度相争而使旧病复发。由此可以看出,复发的基本条件是:(1)疾病处于将愈未愈之际,也就是巳进入病理静止期;(2)疾病虽在静止期,但余邪仍然未尽,正气尚属虚弱,邪气亦属衰微,无力与正气相争;(3)正邪相安局面之被打破,必有某种新因素作用于机体,这种新因素非损正即助邪,这也是静止期之所以重新活跃的直接导源。导致静止期趋于重新活跃的因素,称为复发诱因,常见的有以下三种:(一)邪气重感喻嘉言于治王玉原昔年感证热未尽去,今夏复感,缠绵五十多日医案中指出:旧病之所以复发而且难以速愈,原因就在于"新热与旧热结合,狼狈为患,是以难于去体"(《寓意草‧辨王玉原伤寒后余热并永定善后要法》)。“《重订通俗伤寒论》则谓之"伤寒感复",指出是由于"痿后伏热未尽,复感新邪,其病多作"。重感所致复发多发生在热病新痿之后。这种复发不仅是原病理变化的重现,也是新邪作用于旧疾,而激起病变性质发生新的突变。无论复发后的转归如何,每次复发无疑是一次新的正邪相争,正气从中必定受到一次新的损伤。复发次数愈多,预后就愈恶劣。所以热病后的调护,强调应慎避邪风,这对促进热病痊愈和防止反复都有重要意义。

(二)过劳致复这则过劳主要指过度劳倦和房室不节两种情况。过度劳倦主要是指在病情气血薄弱情况下过早的操劳和休息的不足,使气血伤耗,正气不支,从而为余邪再事猖撅创造了条件。关于过劳致复的机理李诞亦略有论及,他说:"伤寒新癣,津液未复,血气尚虚……,盖劳则生热,热气乘虚还入经络,未免再复"(《医学入门‧伤寒摩后》)。传统上称之为"劳复"。房室不节亦属劳伤致复范围。其致复的原理和过劳有相似之处,但以其伤精,所以较单纯劳倦致复者,病势较为沉重。由房室过早或不节而致的复发,传统上称之为"交接劳复"、"色复"或"房复"。《通俗伤寒论‧伤寒房复》引钱天来曰:"男女一交之后,自然元气空虚,余邪错杂于精气之中,走入精隧,溢入经络,来其交后虚隙之中,入而浸深于脏腑筋骨脉络俞穴之间,则正气因邪而益虚,邪气因虚而益盛",就是对房劳致复病机的深刻阐述。

(三)饮食致复疾病过程中,由于病邪或治疗的影响,脾胃多已受伤,受纳运化之力亦有减弱,新愈之际,犹未充分恢复,故痿后不慎口腹,或多食,或强食,或不忌荤腥酒浆,以致脾胃再伤,余邪因谷气、宿食、酒热的资助而再炽,传统上称之为"食复"。早在《素问‧热论》和《伤寒论》第397条对此即作了论述。《温热经纬‧内经伏气温热篇》引章虚谷曰:"此商病初愈,余热留藏于经络血气中而未净,因食助气,则两热相合而复炽",即阐明了饮食致复的机理。

疾病的复发主要表现为原有病理变化的重现,是在痊愈过程中在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疾病逆转。所以,再度活跃的病理变化就或多或少有异于原有病变,而不完全相同于原病,这一点是有一定临床意义的。

(洪梦浒)

上一節 疾病的转归
病机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