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脏腑病机,是指藏俯的功能与形质发生异常改变的机理。中医学对脏腑病变机理的认识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成书以前的战围前期。早在《列子‧周穆王》中即有"去其心则口不能言,去其肝则目不能视,去其肾则足不能立"的记载。《内经》在藏象学说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脏腑病机的内容。其中,尤以《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是脏腑病机的范例,为赃腑辨证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东汉张冲景《伤寒杂病论》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把病证的产生看作是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开创了根据脏腑病机进行辨证论治的先河。隋唐时代《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医学著作,基本上都足以脏腑为纲论述的。如《千金方》在每一脏腑之下,首列总论,综述该脏腑的生理、病理和辨证治疗等内容,次列虚实寒热诸病证候,分门别类,内容丰富,所以按脏腑病机分证,至此时期巳获得较全而的发展。宋元以后,脏腑病机的研究以脾胃和肾命最为突出。李杲所著《脾胃论》认为人的生命主要依靠元气的维护,而元气赖胃气以滋养。故脾胃为元气之本,提出"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的论点,颇受医家的重视。朱丹溪《格效余论》对心肾肝三藏的病理作了探讨,认为肾精难成易亏,肝肾相火易于妄动,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病机理论。明‧薛立斋《内料摘要》重视脾胃渊源于东垣,而对于肾与命门的病理,则认为不当囿于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赵献可《医贸》多阐发薛氏之学而独重于肾水命火,对其病机大加发挥。明清以降,对脏腑病机的讨论更趋深入。如绚石《理虚元鉴,理虚二统》提出:"阴虚之证统于肺,阳虚之证统于脾",对肺脾虚弱的病机颇有阐述。又如王泰林《夜话录》以气风火阐述肝藏病机,也很有发明。经过历代医家的补充和发挥,脏腑病机的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实际上成为中医病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

人体以脏腑为中心的五大系统,在生理上既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从而维持着整体的协调平衡;而在病理状况下,也相互影响,引起藏病传腑、腑病传藏、藏病及藏、腑病及腑等多种传变、转归的病理变化。但是,无论脏腑病机怎样复杂,只要抓住脏腑病机的要素,即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进行分析,就可以认识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关于病因,前面已有专章论述。所谓病性,即疾病的性质,是脏腑病机的要点之一。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邪正斗争及其力量对比是决定病性的主要因素。一切疾病的任何阶段都反映出邪正斗争的特定结果,这种结果的病理状态可以归纳为虚实和寒热的不同病理性质。其中,虚实反映了脏腑气机盈亏盛衰以及正气写邪气的消长强弱状况。正气与藏腑气机不足为虚,邪气亢盛(包括水、食、痰、血的积留瘀滞)为实,此即《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至于寒热,则反映了机体阴阳和脏腑气机偏盛偏衰的不同状态。阴气偏盛,脏腑气机衰减出现的病理为寒,阳气偏盛,藏腑气机亢奋出现的病理为然,是叹映病性的又一方面。寒热,是决定病性的又一侧面。虚实相寒热,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病变性质的基本病理,是从邪正力量对比和阴阳失调状况两个不同的侧面反映疾病的本质,二者是相互渗透的邪正力量对比和阴阳盛衰状况的病理概念。

所谓病位,即指藏腕病机的定位。它是建立在藏象学说系统定位基础之上的。中医藏象学说的系统定位,使结构和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以功能系统定位为主,结构系统居于次要地位,这就是脏腑病机系统定位的主要特点。所谓病势,是指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包括"传变"和"转归"。疾病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病机仅仅是对疾病某一阶段病理的揭示。随着病情的变化,病机也将随之而变。一个疾病病理变化的全过程,是无数个病变阶段上所有病机的总和。在确定具体的病机时,既要考虑现阶段的病势,也要考虑其病变转归。只有全面了解疾病的传变相转归趋势,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现证病机。所以病势也是研究藏藏病机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探讨脏腑病机还必须注意以下几层关系:第一,五脏系统的整体性联系。人体六腑、五体、五官与五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某藏发生病变,可从本藏所有生理功能和所属各个方面反映出不同的病象。例如,肺主气之宣降以敷布津液,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卫外为固,上通于喉,开窍于鼻。所以肺藏有病,常从肺藏、肺系、肺卫、肺窍各个部位反映出气和津液的异常状态。又如心藏神,主血脉的运行,外联脉络,下合小肠,开窍于舌。所以心藏有病,常从神、心、血、脉、舌五个方面反映出病理变化。因此,只有联系本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才能揭示其病变本质:第二,五脏六腑之间的协同关系。人体五脏之间是相通的,各藏的功能活动既是本系统的紧密配合,也需要五脏间的协同合作。五脏相互协调、相互制约,才能完成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所以,五脏之间是不可分的,分析任何一藏的病机,都要考虑五脏间的协同关系;第三,脏腑功能与气血津精之间的辨证关系。气血津精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六腑赖以继持正常功能活动的源泉。然而,气血津腑的摄纳,生化、输泄又反映了脏腑之间的协同作用。任何一藏发生病变,无论是气机障碍、气化失常、还是形质损伤,总要影响气血津精发生病理改变,不是阻滞,就是亏损。所以分析脏腑病机,还必须注意气血津精的盈亏、运行状态;第四,气血津精的依存、运行和转化关系。脏腑的病理变化必然影响到气血津情的运行、依存和转化关系,分析气血津精的这些关系,就能更深刻地认识脏腑病理变化。

上一節 病机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