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心則包括主神明的心和主血脈的心,後者位居胸中,在左乳下之虛裡,即《內經》所謂"其動應衣,候宗氣者也,"心在五臟六腑之中居於主宰地位。所以,《靈樞‧師傳篇》說:"五臟六腑,心為之主"。由於心是生命的根本,神明的處舍,故《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張景岳《類經》則謂:"臟腑百骸,惟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

心包襄護於心藏之外,有保護心藏的作用。由於外邪侵入心藏往往山淺入深而首先侵犯心包故有心包代心受邪之說《靈樞‧邪客》所說"諸邪之在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即是此意。其實心包和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在有些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

小腸位於腹中,《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小腸者,受盛之它,化物出焉"。小腸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的作用,與脾主運化的功能是一致的。所以它與脾胃系統有密切關係。但因心與小腸有經絡相通,小腸須藉心火溫煦,才能泌別清濁,故而心與小腸有臟腑相合的表裡關係,並由此而歸屬於心藏系統。

手少陰心經,屬心絡小腸,循行於面部、兩顴、前胸、左乳下、上臂內側、手心等部位。手太陽小腸經,屬小腸,絡心,循行於小指尺側端,上肢外側、肩胛部、頰鬱、顴部、兩毗角、目下眶、耳中等處。心和小腸發生病變,上述經絡循行部位多可出現相應證候。所以,心經、小腸經也就成為本系統的組成部分。

脈是血行的隧道,與心的關係尤為密切。故《素問‧五臟生成腑》說:"心之合,脈也"。《陰陽應象大論》說:"在體為脈,在藏為心"。《六節藏象論》則謂:"心……其充在血脈"。不言而喻,脈是心係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謂:"心在竅為舌"。舌體雖與五臟均有聯係,但與心的關係更為密切。,心的氣血上榮於舌,以保證舌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靈樞‧脈度》說:"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舌的病理變化每能反映心藏的寒熱盛衰,故謂舌為心之苗竅。

心的生理功能,大要有二,一主血脈,二主神明。心主血脈,指心氣有推動血液在脈通中循環不息,運行全身的作用。心是而行的動力,脈是血行的隧道。在推動血液的循環運行方面,心與脈是相互合作的,但起主導作用的是心。所以,心主血脈,是對心在血的運行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的概括。《靈樞‧決氣》說:"膜理發洩,汗出溱溱,是謂津",津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心主血,汗為津液所化,而津血同類,故有汗為心液之說。由此可知,心主汗液與心主血脈的功能是密切聯係的。《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說明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均由心所支配。《靈樞‧本神篇》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明確地指出了人的思維意思活動的根本在於心。在外來的刺激作用下,只有心才能靈敏而正確地完成由"任物"到"智"這一係列的思維過程。心主血脈和主神明既是心之生理功能的兩個主要方面,同時兩者又是相互聯係,密切相關的。《靈樞‧本神》說:"心藏脈,脈舍神",《營衛生會篇》又說:"血者,神氣也"。可見,血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血的盈虧通滯,會直接影響到神志活動的是否正常。而心神的正常活動,又保證了五臟六腑生理功能的協調,促進了氣血津精的攝納、生成和轉化。

血的運行必須依靠心氣的推動;心氣的強弱又與血的盈虧有關。《靈樞‧本藏》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血和則經脈流行",說明了血貴流通而忌瘀滯。血之所以能夠環周不息,則賴心氣以為動力。所以,心氣與心血是維持心藏功能的兩個重要困素。神宜清明寧靜而忌昏昧躁亂。若由寒熱痰瘀阻塞心竅或蒙蔽心包,神明受擾,均可導致神識異常;若由氣血陰陽虛衰,或元氣精血消亡,神失所依,則多形成神氣暴脫。

引起心藏病變的原因,主要有外感六淫,內傷七情以及痰飲、瘀、食等幾個方面。外感六淫之邪,由表入裡,內傳及心,是為引起心藏病變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又以寒熱二氣最為常見。火熱為病,每多內陷心包與內憂心神為病。即《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諸熱瞀癬,諸躁狂越,如喪神守,皆屬於火"的病變。寒為陰邪,其性收引,侵犯心腑,可使血行不利,發為胸膊,心痛等證。《靈樞‧厥病》所說:"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即由寒邪犯心所致。心為君主之官而主神明,若因精神情志過度刺激,即可影響心神而發生神志病變。故《靈樞‧口問篇》說:"悲哀憂愁則心功。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其它如稟賦不足,房勞過度,成久病藏俯虛弱,以致生化不足,使心體失養,陰陽失調;飲食不節,內生濕熱痰火,蒙蔽心包;或水飲內停,阻遏心陽;或由氣虛、氣滯、氣寒以及內外損傷等原因造成氣滯血瘀,心脈受阻,都可導致各種心藏病變。

小腸病變,多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或心經火熱下移所致。前者多由寒濕內侵,後者多呈小腸實熱。

治療心藏病變,當注重恢復氣血陰陽之協調,應著眼於心脈宜通,心神宜安兩個方面。補益氣血陰陽諸法,常與行血安神並用,蓋即此意。因痰瘀火熱所致實證,則多以滌痰開竅,活血化瘀,清心瀉火為法。

上一節 大腸虛寒
心氣虛弱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