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機 » 藏腑病機 » 心與小腸病機 » 心氣虛弱
【內容】

凡因久病不愈,或年老體弱,藏真虧虛,或汗下過甚,損傷氣血,引起心悸、氣短、面白、脈弱為特徵的病變,都屬心氣虛弱的病理。引起心氣虛弱的原因與化源不足或耗傷太過兩個方面有關。心氣的來源與肺脾腎三藏有關。其一,腎寓元明元陽,為藏腑功能活動的動力源泉,心的功能活動,亦有賴腎氣的不斷補充。其二,脾肺之氣匯合於肺,積於胸中,是為宗氣。宗氣貫心脈而營運血液,亦為資充心氣的物質源泉。所以先天的腎氣和後天的真氣都是心氣的源泉。若久病不愈,脾肺氣虛;或年老體弱,腎氣虧損,都可因生化無源導致心氣虛衰。心氣與心血是維持心藏正常生理功能的兩個方面,彼此協同合作,不可分離。若因汗下太過,氣隨津洩,則可因心氣耗傷太過,造成心氣虛弱。

心氣的虛弱可直接影響到心主血脈和心主神明的功能活動。而心氣又賴先後天元氣為其根本,故其病理變化多涉及到神、心、血、脈、舌等功能的改變。首先,《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心氣不足,神失氣養,神明失主失舍,則精神恍惚,語無倫次;或心神不安而常懷恐懼,悲傷欲哭。故《素問‧調經論》說:"神不足則悲"。《金匱要略》亦謂:"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其次,心氣虛弱,心之本身失於溫煦充養,故有心悸、心累、氣短喘息乃至心痛等。故心氣虛弱,常以心悸、氣短為主證。第三,血賴心氣的推動才能運行於脈以灑陳五臟六腑,營養四肢百骸。若心氣不足,血液鼓動無力,不能充盈於血脈,遂現虛細沉遲或細弱無力,或出現結代之脈,或血瘀不行而現頸脈怒張,唇甲發鉗,脅腹脹大而青筋顯露,乃至上溢於肺而咳唾血沫。第四,舌為心的苗竅,心氣虛弱,則血液不能充於舌體,故舌常淡嫩。

心氣虛弱,其常見轉歸有三:一是日久不愈,氣虛及陽,發展成為心陽不振。二是心氣虛弱,行血無力,漸可引起心血瘀阻之本虛標實病變。三是心氣心陽虛衰,心火不能下濟於腎,致腎陽亦衰,可因心腎陽氣告絕而出現神氣散越之虛脫病變。

心陽不振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