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机 » 藏腑病机 » 心与小肠病机 » 心阳不振
【內容】

凡由心阴不足,阴寒内盛,不能温化水湿,温通血脉,以致痰饮、瘀血瘀阻心脉等的病变,都属心阳不振的病理。

心阳不振,多由心气虚弱发展而来。阳气有温煦肢体,温化津液,温通血脉的作用。心阴不振,其病变本质在于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故在心气虚弱病理的基础上,还有肌体失却温煦,津液不得温化,心脉不得温通等三个方面的病理变化。

《素问‧厥论》说:"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诸何也?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盛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张氏医通》引申其义说:"论得寒之由,以其人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阴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故而心阳不振,多可发生手足不温甚或厥冷的病象。其次,心阳有温养心神的作用。若心阳虚,心神失于温养,则可致神气虚惫,多见神倦欲寐,表情谈漠。《伤寒论》所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的四逆汤证,即指此类病变而言。由于心阳有温化布散水津的作用,若心阳不振,温运失帜,则水津不布,蓄积而成淡饮;或由血脉而上泛于心,即可成水饮凌心的病变,而见心悸,气筋,头眩,心下逆满,胸中窒闷,小便不利等症。心阳又有温通血脉的作用。若因心阳不振,温运无力,以致胸阳痹阻,气滞血瘀,则可导致心脉瘀阻(详见"心脉瘀阻"项下)。

心阳不振,常见转归有三:一是久病及肾,成为心肾阴虚;二是温运无力,痰浊瘀血痹阻,成为心脉瘀阻;三是突然加重或迁延日久,心阳虚衰,而成为心阳虚脱危证。

上一節 心气虚弱
心阳暴脱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