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脾胃是人体重要的生理系统之一。它由脾藏、胃腑、所属经络、肌肉、四肢、口、唇等部分组成。

脾胃同居中焦,脾为阴,胃为阳,一藏一腑,互为表里。胃主受纳,脾司运化,相互为用,在发生病变时,则相互影响。所谓脾胃病变,实际关系到人体对水谷的受纳、运化、输布的全部过程。

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循行足大趾、下肢内侧、腹里、舌根等处;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循行前额、鼻、口唇、上齿、喉咙、脘腹、下肢外侧、足背、足次趾等处。脾胃发生病变,上述经络循行部位,多可出现相应症状。所以脾经相胃经也就成为脾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濡溉五脏六腑和周身内外,而使肌肉丰盈,四肢健壮,为后天之本。故《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灵枢‧本神》说:"脾气虚则四肢不用"。脾胃纳运的水谷自口而入,脏腑的精气又上通于口,荣泽唇口四白,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脾胃……其华在唇口四白。"脾脉上连舌本,脾运正常则舌能辨味。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能知五味矣"。所以,肌肉、四肢、口、唇也是脾胃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脾胃的功能以纳运为首要。纳指受纳,运即运化。饮食入胃,经胃腐熟消磨,下传于肠,其精微经脾的运化而输布全身。故胃主受纳,反映了饮食摄纳和消化、通降传导的功能活动;脾主运化,反映了水谷精微物质的吸收、输布和水液代谢的功能。

脾胃属土,位居中央以灌溉四旁,为人体气血津精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其温养,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纳运化生的水谷精气,行于脉中的称为营气,是血的组成部分;行于脉外的称为卫气,有温煦保卫的功能。血液之能约制于脉道之内而不外溢,亦赖脾气的裹护。脾胃纳运正常则谷气自旺,而气血津精的生化之源不乏,四肢百骸,肌肉组织,五官九窍乃得温养。所以,脾的统血、主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等皆与脾的纳运功能有关。

脾胃的纳运功能是通过升清降浊两种基本运动形式来实现的。一旦发生疾病,其升降失常也就成为主要病理特点。脾升发清阳之气的作用,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再经心肺输布于其他脏腑。故《灵枢‧营卫生会》说:"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素问‧经脉别论》则谓:"食气入胃,浊气归心""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所以,只有脾气升发谷气的功能正常,才能维持人体的生机活跃。胃的降浊作用,就是将摄纳的饮食经过腐熟,下传小肠,供其消化、吸收。即《素问‧五脏别论》所说:"水谷入胃,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胃气以通降下行为顺,而胃失和降或痞塞不通,就是其基本病理。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升一降,共同完成饮食的运化和输布,反映了整个纳运过程的两个方面。升溏与降浊之间,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所以在病理条件下,往往脾不升清则胃不降浊,胃不降浊则脾不升清,二者常相因为病。

人体五脏六腑间的升降,通过相互协同、相互制约而构成气机运动的整体,其中脾胃的升降起著枢纽和中枢作用。所以脾胃的升降出入,既是自身进行新陈代谢的基本过程,也是五脏六腑气机升降出入的组成郁分。脾胃居中州,肝肾之气随脾气而升,升则上输于心肺;心肺之气随胃气而降,降则下归于肝肾。没有脾胃的升降运动,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清气无由摄入,痰浊废物不能排出。只有脾胃健运,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消阴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升降运动。

脾为太阴照阴土,胃为阴明属阳土。太阴湿土,得阳则动;阳明燥土,得阴乃和。燥湿相济是维持其正常纳运的重要条件。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也就成为脾胃的又一生理特性。这一特性是由其功能决定的。脾主运化水湿,脾运障碍必成湿浊阻滞,湿浊阻滞又会使脾阳受困,故湿邪也就成为脾藏的主要致病因素。胃主受纳水谷,为津液化生之源。胃津充足才能滋濡消磨,润降下行。若胃津不足,则水谷难以腐熟,肠道失却滋润而涩滞不降。可见,脾胃的纳运有常,升降协调,燥湿互济,是其正常生理。而纳运失常,升降失调,燥湿偏盛,便会发生病变。

引起脾胃疾病的原因,大约有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劳倦三个方面。外感六淫之邪,或自口鼻而入,直犯中通,或自皮毛而入,内传脾胃,均可引起脾胃痰病,其巾又以湿、热、寒三气损伤脾胃,更为突出。湿分内外二因,为脾藏的主要致病因素。外因多由冒雨涉水或居处卑湿所致。内因多由脾失健运,水湿停滞而成。湿为阴邪,其性凝滞,留着中焦,缠绵难去,以气机升降和运化功能失常为主要病变。热为胃腑的常见病因,亦分内外二因。外因多由热邪入里,灼伤津液所致。内因多由胃阳素盛,情志之火相并,而致阴伤津枯为主要病变。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右寒邪直中,逞呈里寒;自身阳虚,寒从中生,亦可成为中焦虚寒病理。此外,忧思郁怒,饮食不节,劳倦太过,也是直接间接导致脾胃发病的原因。而体内的病理产物-痰饮、水湿、瘀浊等,则是继发或加重脾胃病变的内在病因。

治疗脾胃病变,宜在辨其寒热虚实,分别论治的基础上,着眼于气液的盈亏,立足于脾胃的升降为机括。脾湿盛者,治宜燥湿芳化,胃津虚者,治当养阴滋液。所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温运,胃喜凉润;实责阳明,虚在太阴,便是脾胃病治法与用药恃点。

上一節 小肠实热
脾虚失运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