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精是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它既可影响和支配人体生、长、壮、老、死的生命过程和生育功能,又对人体起着重要的营养滋润作用。所以,《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精有广义、狭义之别与先天、后天之分。狭义之精,主要指生长、生殖之精,具体则指肾精及肾精所化的肾气,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主持男女生长发育全过程与生殖功能的"肾气"和"天癸",即指此而言。如再加细则,亦可分为,生长之精"与"生殖之精"。先天之精,指与生俱来和先于身生之精,禀受于父母,即《灵枢‧经脉篇》所说的:"人始生,先成精",和《本神脯》所说的:"生之来,调之精"。后天之精,指来源于饮食水谷精微之精,包括气血津液髓等精微物质,由脾胃所化生,亦称脏腑之精。广义之精,则是包括以上几种的总称。其中,先天之精与狭义之精的主要作用是主持、支配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后天之精的主要功能是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前者既可影响后者的生成转化与盈虚盛衰,又须后者的供养化生以为补充之源泉,而后者又可不断地转化为前者,并保证了前者的物质基础与正常功能。从精的阴阳属性划分,可分为阴精、阳精两种。阴精是肾中阴津之本,阳精为肾中阳气之根;前者属于肾阴的范畴,又叫"元阴"、"真阴"。后者属于肾阳的范畴,又称"元阳"、"真阴"。总的皆属于肾精。鉴于气血、津液病机后而另有专章论述,故本章以狭义之精为主要讨论范围。凡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以致精受耗伤、失泄、腐变,从而使其生理功能减退或紊乱,发生相关于精的生理病理,《内经》早有论述,后世更有发挥。《内经》对于精病病因,比较强调酒色、劳倦、饮食、七情等因素的危害,但同时也指出了伤精的外感因素。《灵枢‧五癃津液别论》说:"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则减而下",《素问‧脉要精微论》说:"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髓减","精衰",就是精的亏损不足的病理。《内经》论述精病病机的特点是以肾为中心,以精的生理和病理联系来加以阐述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气伤精",《素问‧疏五过论》有"气虚无精",《灵枢‧本神》有"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灵枢‧决气》有"精脱看耳聋",《灵枢‧海论》有"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腔酸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大惑论》有"精散则视歧"等叙述,揭示了精与气、神、骨髓、脑髓、耳目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

继《内经》之后,《难经‧十四难》提出"五损"的部位及症状,虚损上下传变的机理,以及调益营卫气血虚损的治法,特别提出"损其肾者,益其精,都是有关精虚不足的病理论述。《金匮‧血帜虚劳病篇》则具体提出"精气清冷"、"亡血失精"和"失精家"的病变,及无子、阴寒、目眩、发落、失精、梦交、少腹弦急、脉虚极芤迟的症状表现与治疗方药。隋‧巢元方《病源》认为七伤相虚劳中的白浊候、无子候、少精候、尿精候、失精候、梦泄精候、精血出候、赢瘦候等疾病,都由劳伤肾气,肾虚不能藏精或不能制精引起。宋‧严用和《济生方》指出,上下水火不交可致精元失守。明‧绮石《理虚元鉴》指出虚劳病有阳虚、阴虚之分,其中阳虚成劳者又有"夺精"一种,与"夺气、"夺火"并列,都是阳虚劳证的病理变化。并指出"精"具有"水火之兼"的特性。绮石所论实际上已有阴精、阳精分化的含义。葛可久《十药神书》论虚劳证治中,对于肾虚精极、阴精亏虚的病理,也作了阐述。明代王肯堂则明确提出"精有阴有阳"(《证治准绳‧卷一‧虚劳》)。张景岳主张精虚分阴中之阴虚和阴中之阳虚(《景岳全书‧杂证谟‧虚损》)。清‧叶天士创下焦精损分精血不足与精气不足之说(《临证指南医案‧虚劳》邵新甫按语),都主张精有阴阳,精虚亦当分阴阳的学术观点。其中,尤以业叶天士集《内经》、《难经》,以及前人关于精和奇经八脉理论的大成,吸收了李中梓关于肝肾同源的观点,将肾、肝、奇经的病变统一在精病的范围之内,提出了"八脉隶乎肝肾","下元之损必累八脉","下焦之病多属精血受伤"之说(分别见《临证指南医案》654页朱案,50页范案,521页吴案)。主张精损当分精血和精气(相当于阴精和阳精)不足,精损属于体质病变,强调治法应以血肉有情之类填补或温养与兼通奇经等一系列独特见解,对精的内涵和精病病机的实质作出了比较完整深入的论述。精病的常见病因有六淫、七情,饮食不节、劳倦、外伤、失血、久病以及体质因素等。六淫中以暑、火(热)损精伤精最为常见,而风、寒、湿、燥邪则多先经化火(热),再进一步损害肾精。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风客淫气,精乃亡",系风邪外入,淫乱了阴阳之气,化热伤阴,髓乃消亡(据张景岳《类经》393页注)。至于脏腑功能紊乱而内生的风、寒、湿、燥、火(热)诸邪对于精的发病作用与外感六淫基本相似。金刃击仆等外伤,通常先造成气滞、血瘀、失血、气脱等病理变化,若伤损较重和迁延日久,则可由气血病变传变为精病。《内经》十分强调情志因素对精的致病作用。如《素问‧疏五过论》说:"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能伤精","尝贵后贼,;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灵枢‧本神》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大致而言,心动神驰,肾精不摄,扰乱气机,暗耗精气,是情志伤精的两个发病环节。饮食不节对于精的影响有二:其一,食养不足,精失后天所养。其二,偏食嗜饮,久而内伤脾胃,化生痰饮、湿热、燥火等内邪,损害肾精。其他如劳倦耗气,气虚亦可及精;早婚多育,房室不节,坠胎过多等,又可直接耗夺肾精。亦有大量失血或慢性失血,可致血不化精。血虚而精亦虚等。再有脏腑功能不足或气机紊乱,导致精的生化之源匮乏,或失于封藏摄纳,亦为精病的重要原因。凡此种种。为引致精病的后天因素。此外,尚有禀赋不足的先天因素以及体质因素等,均与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精伤的形成相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其一是内竭,又称内夺、内损,指精耗竭于体内而言。多见于热病的煎熬消灼或情志过激,化火内劫,以及酒色的戕伐耗伤等。此多积渐而然,又称暗耗。其二是外失下夺,失精亡血。如急慢性失血亡血,呕吐,泻利,汗出过多或自汗、盗汗的阴液亡失,以及因湿热下注,扰动精室,或精关不固而致的遗精、滑泄与白淫、带浊等。其三是腐变败坏,如因气滞血瘀或湿热、痰热、火邪等因素壅遏精室,使精液腐败,变为瘀浊、痰浊、带浊和瘀血败精等。

精病的传变、转归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精的各项生理功能不足,如生长发高不良、生育能力下降、体弱、早衰等等;其二,继发气、血、津液、神等形质的亏损和脏腑经络的功能失常,以及形体消瘦,虚赢乏力,面色不华,精神萎靡,健忘,痴呆,怔忡,虚劳等:其三,日久则精伤及气,阴损及阳,导致气虚、阳虚以及精气交亏、阴阳俱虚的虚损病变。

精的病变以虚为主,多属虚证。其由精室受湿热邪火或瘀血之灼扰,精液受其蒸腐瘀阻,而为败精瘀浊及遗精者,则属实证。或因五志过极,心火亢盛者,亦属实证。

决定精病转归的关键因素是精的虚损程度。《素问‧通评虚实论》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张隐庵注曰:"瘅乃精虚于内,故实皆可治"(《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故精损之轻者,治而可愈,精损之重者,治而难愈,或久久不愈。

关于精病的治疗,由于精病多不足,故大法宜补。因精为人体至关重要和至精至贵的物质,故需补以奶酪藏卵等血肉有情之晶始兑奏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腹中论》篇的四乌贼骨一虑茹丸方中之运用雀卵、鲍鱼,可视为关于精病治法、用药的原则论述和示例。其后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和补充,如张仲景之用阿胶、猪肤、鸡子黄;朱丹溪之用猪脊髓、龟板;张景岳之用鹿胶、龟胶、左归,以及河车大造丸之用胞衣和其它医方之运用人乳、牛乳、鸡、鸭、鱼、琢等,都是体现了大补精血的治疗原则。

迨至叶天士提出"温养有情,栽培生气","填养精血,务在有情","温按下元,须诬络脉"等法(《临证指南医案》48页孙案,117页姜案,709页宋案),从此,"填补"(阴精)、"温养"(阳精)、"宣通"(奇经)就成为精病虚证的三大治法。由于阴精和阳精在生理上互相渗透,病理上互相影响,故治疗应当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规律。至于精病的实证,如前所述,多为情志过极化火成湿热邪气的灼扰,故治疗则宜舒肝解郁,清心泻火,或趋其邪热,使精免受消灼,得以守藏。此外,如久病而精关不固,失于摄藏诸,又当治以固精、涩椭;精伤及气或导致精气、阴阳俱虚者,又当益气生精或益气填精并举,阴阳双补为治。

上一節 血随气逆
精气亏损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