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机 » 体质病机 » 不同体质的形成因素
【內容】

影响体质形成的因素是极为复杂的。首先,地理环境在体质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素问‧异法方宜论》早就指出东南西北中五方之人,其体质是不同的,如说:"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引收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等。其次,与这种地理因素同样重要的是气象因素对于体质的影响。南北地区的人对气温寒热适应能力的显著差异,就是不同气候的影响而形成的不同体质差异。第三,与先天禀赋有关。禀赋是指小儿出生以前在母体内所禀受的一切特征而言,它既包括血缘所赋予的遗传性,又包括在母体内的发生过程,营养状态,以及母体在妊娠期间所给予的种种影响。父母藏腑之气有所不足,即可影响小儿之禀受而形成其体质状态。正如《幼科发挥》所说:"小儿疾病有因父母禀受所生者,胎弱是也,胎弱者,禀受于气之不足也。子于父母,一体而分,如受肺之气为皮毛,肺气不足,则皮脆薄、怯寒,毛发不生。受心之气为血脉,心气不足,则血不华色,而无光彩。受肿之气为内,脾气不足,则肌肉不生,手足如削。受肝之气为筋,肝气不足,则筋不束骨,机关不利。受肾之气为骨,肾气不足,则骨软。此胎禀之病,当随其藏气求之。子之赢弱,皆父母精血之弱也。故儿有头破、颅解、神慢、气少、项软、头倾,手足痿弱、齿生不齐、发生不黑、行走坐立要人扶掖、皆胎禀不足也"。充分说明先天禀赋在体质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出生之后,体质又将随着年龄之增长而改变,不同年龄期的体质是不同的,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即小儿期、成年期及老年期,并有两个转折时期,即青春期和更年期。小儿并不是成人的缩小,在结构上、机能和代谢方面都具有其特殊性。小儿体质素有"纯阳"与"稚阴稚阳"之争。其实"稚阴稚阳"之说正确地反映了小儿形体脆弱、血气未定、脏腑精神未充的生理特点和脏腑娇嫩、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等病理特点。故在小儿疾病的治疗上,苦寒伤阳、辛燥伤阴与过寒过热均不相宜。小儿期的另一个体质特点是所谓"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这是因为小儿生长发育较快,对营养要求较高,加以脾胃绵脆,故喂养不当,易饥易饱,导致消化不良等脾胃病,或不善调理,故常致"脾气不足"。就其生理而言,小儿处在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即所谓"禀少阳生发之气",做为"肝气有余"。就病理而论,则因小儿机能尚未完善和有欠稳定,且阳热之体易于动风,又是稚阳之体,抗病能力较差,故常易感受外斜而发热,并导致抽风搐溺之证,"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亦属"肝气有余"。

青春期是从性不成熟和不能生育的儿童转变成性成熟和具有生殖能力的成年人的过渡时期。青春期中人体机能、代谢与结构急剧变化,随着性的发育,体内各种生理活动进行着整体性的调整,在心理上也有显著变化。青春期体质上的进退对日后的身心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小儿期体质较差者,如能在青春发育期注意培育,体质即可由嫩弱变为健壮。相反,如小儿期体质较强,而青春期摄生不当,则体质亦可变弱,而形成种种病理体质。

成年期的体质类型已基本定型,一般亦比较稳定。青春期的发育好坏对中年则体质是较为重要的环节,而更年期的转变顺逆则对老年期体质又是极为重要的转折,因为更年期是中年走向老年的渐进性衰老过程。对于这种人体不同时期在机能、代谢和结构上的变化,中医学中有着不少精辟的论述。如《灵枢‧天年》说:"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颁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善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这段经文说明了人体气血及内藏盛衰与年龄的关系,从生长,发育,壮盛以至衰老、死亡的过程中,五脏精气由盛至衰,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决定看人的体质特点,从而也决定着各年龄组对致病因素反应的能力与类型。

关于病理体质,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和名称。大约阴虚体质与"燥红质",阳虚体质与"迟冷质",痰湿体质与"腻滞质",气血虚体质与"倦胱质",瘀血体质与"晦涩质"相类似。这是五种主要的常见的病理体质类型,现将其形成机理简要叙述如下:(一)阴虚体质主要是因元阴、精、津、液不足,导致整个机体处于津液不足、干枯不润的状态。此多以禀赋不足,或青春期或成年期纵情色欲、房劳伤精为重要原因。亦可由于长期偏嗜辛燥饮食,和久服温热补阳燥剂,助火损阴所致。此外,长期情志抑郁而化火伤阴,亦是常见因素。阴液不足,内燥由生,此与肺、胃及肾有较密切的关系。正如石寿棠《医原》所谓:"内燥起于肺胃肾,胃为重,肾为尤重。盖肺为敷布津液之源,胃为生化精液之本,肾为敷布生化之根柢"。又由于"阴虚则内热",故此种病理体质常呈"内热"状态。

(二)阳虚体质主要是由于元阳不足而引起整个机体代谢下降,精力衰退,热量不足,寒从中生的状态。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元阳素亏所致。亦可因偏食寒凉,损伤脾胃;或久服苦寒之药,损伤肾阳命火而形成。在青春期及成年之后,则以房劳伤精为最重要。因阳气由阴精所化,精不足则气不足,气不足则寒从中生。

(三)痰湿体质主要是由于脏腑功能低下,水谷津液运化机能不足,而使水湿内聚的状态。其成因有由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阳久伤,失于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聚而成湿者;有因病后浊痰不去,水饮宿留而形成者;有长期嗜酒酿湿者;有久居湿地及阴寒之地,阳气受伤而致内湿停滞者。石寿棠《医原》云:"内湿起于肺脾肾,脾为重,肾为尤重。盖肺为通调水津之源,脾为散输水精之本,肾又为通调散输之枢纽"。这些论述对阐明痰湿体质之形成机理是极为重要的。

(四)气血素虚体质主要是由气血两虚而导致金身脏腑器它之功能低下,对内外环境之适应能力降低的状态。究其形成,以后天因素为多,如营养不良,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生冷无忌,伤及脾胃所致。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之源。而情志因素及操劳过度,既伤脾胃,也耗心血,久之必致气血,两伤而形成病理体质。此外,大病久病,耗伤气血,又未适当调理,亦为形成之因素。又气血同源,凡伤气必伤血,血少气亦少;精血同源,房劳伤精,精不化气,气虚而血弱,久之亦可形成气血两虚之质。在妇女如月经不调及崩漏、失血过多,均可形成气血两虚的体质。(五)瘀血体质主要是由于气机郁滞,血脉行不畅,而成瘀滞的状态。其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样的。如跌打损伤而恶血内停;长期寒凝脉阻;持久的情志抑郁而血郁于上;病久津亏而营卫行涩;经络涩滞而不通;妇女经产恶血留滞等,都可形成瘀血体质。小儿期瘀血体质少见,而老年期较为常见,与导致衰老的因素亦有密切关系。

在论述体质形成机理时,必须指出体质之可变性。因为人体的阴阳、气血、精神、津液,以及脏腑功能,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先天禀赋因素固属重要,但后天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不过体质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因其形成是以先天禀赋与后天的多种因素为基础的,故其改变亦相当困难。但如果掌握了体质的形成因素,有针对性地施加影响和纠正偏颇,就可能有效地改变病理体质。

上一節 体质病机
阴虚体质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