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六氣,即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在一年四時中六種不同氣候的表現。在正常情況下,這六種氣候是萬物生長發育、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一般並不致病。只有當這些氣候的變化出現太過或不及,以及非其時而有其氣的時候,才會傷害萬物,引起疾病。當然,也有由於正氣衰弱,即使對正常的六氣變化,也難以適應而發生疾病的。因此,所謂"六淫",其含義除了反常的六氣變化外,還應包括引起虛人發病的正常變化在內。這就是本章以六氣而不是以"六淫"名病機的理由。凡以六氣為病因引起的病理變化及其傳變、轉歸的機理,即稱之謂六氣病機。

關於六氣為病的機理,在《內經》中已有豐富的論述,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說明六氣侵襲人體,可以引起複雜的病理變化,導致多種疾病發生。同篇所總結的著名的"病機十九條",對六氣為病分門別類地作了簡要歸納,並以之與五臟病理結合起來討論,為深入認識六氣病機奠定了基礎。漢‧張仲景《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對風、寒、濕、暑(中暍),火熱之氣為病,均有不同程度的論述,而於寒氣為病尤其深刻地作了總結。金‧劉元素以《內經》理論為本,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著《素問玄機原病式》一書,對"病機十九條"大加闡發,其中,關於六氣病機方面,提出"六氣皆以火化"的見解,闡述了風寒濕燥與火氣之間在病理上的聯係和演變規律,並首倡"諸澀枯涸,乾勁繳揭,皆屬於燥"之說,彌補了《內經》燥氣病機的不足。清‧葉天土綜合歷代醫家關於溫熱病學的成就,對溫熱病衛、氣、營、血的演變機理作了係統地總結和論述。與此同時,薛生白在其名著《濕熱病篇》中,對濕熱為病的機理作了深入的闡發。總之,自《內經》以下諸家,各對闡發六氣病機的某一部分作出了貢獻,充實了六氣病機學說的內容,使之日臻完善,成為中醫病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六氣病機的發生,主要是由於人體在不同的時令條件下,分別感受六淫之氣侵襲所致。而六氣變化,分屬於一年四季,各有所主,故六氣為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點。例如:春季多風氣為病,夏季多暑(火)氣為病,長夏多濕氣為病,秋季多燥氣為病,冬季多寒氣為病等。六氣為病除與季節氣候變化有關外,與居處環境的聯係也很明顯。如長期生活在南方,氣候炎熱,雨水充盛,則多濕熱為病;久居北方,氣候嚴寒,雨水極少,則多病燥、病寒;若地處陰暗、卑濕,或以水為業,則易為濕氣所傷而發病。

六氣既可單獨使人致病,又可兩種以上相兼而為病。如春為風令,但春氣已溫,故常風中夾溫而為風溫、風熱之證;夏為暑令,但長夏之時,濕氣已盛,此時天暑下逼,地濕上蒸,人在氣交之中,而成暑濕、濕溫之病。又如秋季,為燥氣主令之時,若為初秋,則為夏季炎暑之未,餘熱未盡,與燥相合傷人,則為溫燥:而在深秋,時已近冬,其氣已涼,與燥相合傷人,則為涼燥。冬季寒氣獨盛,但風氣可行於四時,又可風寒搏結傷人,為風寒感冒之類。六氣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僅可以相兼為病,而且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如風寒濕燥皆從火化;熱極可以生風,熱甚可以傷耗陰津而從燥化等,都是六氣為病的特點。

就六氣感受的途徑而言,有從肌表侵入,或從口鼻感受,或兩者同時感邪。如"傷於風者,上先受之","溫邪上受",寒傷太陽,"夏暑發自陽明","燥傷於上","濕傷於下"(《外感溫熱篇》)等。

六氣的感受,與體質狀態也有一定的關係。由於人體之虛有氣血陰陽之分,五臟六腑之別,而六氣性質又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體質對六氣的感受及其為病後的發展演變,亦有差異。如元氣素虛、肌表腠理疏鬆者,易病於風氣。素體陽虛或陰盛之體,易病於寒氣,或感受其它邪氣也易從寒化。素稟陰虛或陽旺之軀,易病於火(溫熱)之氣,或感受其它邪氣也易從火化。若心氣虧虛、心血不足者,至夏每傷於暑氣;肺中陰津虧涸者,入秋易病於燥氣,且於感受它邪為患時,亦有燥化之可能。脾虛濕盛者,每易為濕氣所傷,而致外濕引動內濕為患。這就是體質狀態對六氣的易感性。不僅如此,六氣為病損傷五臟的傾向性亦各不同。如《素問‧咳論》說:"五臟各以其時受病","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說明燥易犯肺,風易傷肝,暑易乘心,濕易犯脾,寒易傷腎。

由於人體正氣有強弱,臟腑有虛實,因而受邪的病位不同,而六氣又各有不同的性質,所以,六氣病機的傳變、轉歸,有不同於其它病機演變的特點。一般六氣感受之初,多經皮毛或口鼻侵入人體,若正虛不甚,抗邪有力,不僅能使病變局限在肌表或經絡,且可迅速驅邪外出,其病很快痊愈;反之,若邪氣強盛、正氣虛衰,不能將邪氣戰而勝之,邪氣遂乘隙由表入裡,漸次深入,病勢日即趨深重。總的說來,六氣病機的傳變和轉歸形式,具有如下特點:其一,由表入裡、由淺入深。傳變呈漸進性,病變由輕而重;其二,直中。病邪不從陰經或衛分傳入,發病就出現陰經或營血的病理變化;其三,理證傳表。即裡邪出表,如陰經病轉變成為陽經病,或邪由血分、營分而轉出氣分、衛分,這是正氣漸復、抗邪外出的結果,是疾病向愈的佳兆。此外,六氣病機的傳變與轉歸,尚與治療措施之得當與否密切相關。若治療及時得當,其病多不內傳而易外解,或雖已入裡,仍能向外透解而趨於痊愈。若治療失時,或治不如法,則每每導致病情加重。

此外,關於"內六氣"之說,一方面是指在時令反常情況下,人體自外界感受六氣後導致疾病發生的一係列內在病理變化,另一方面,是指人體自身陰陽失調,氣血障礙,以及臟腑功能紊亂所形成的類似風、寒、濕、燥、火等內在的病理因素。為了與感受於外界的六氣相區別,特稱為內風、內寒、內濕、內火、內燥,而總名之曰"內六氣",但因無"內暑",所以,實際上是"內五氣"。因為"內五氣"與外感六氣,在發病過程中常相互影響;如外風引動內風、內濕招致外濕等,而且二者在病因性質、致病特點上又頗多相似,故一並討論。

上一節 水熱互結
風氣病機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