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阳明经包括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的领域。阳者,热也,明者显著也。高亢之阳热发于阴明之位形成的病理反应,称为阳明病。故阳明病多从热化,恒以里热、胃实为基本病机。

阳明病的传变由来有三:一为太阳病失治误洽,耗伤津液,胃中干燥,化热成实,而转入阳明,称为太阳阳明;二为少阳病误用汗、吐、下、利等法,致使胃燥成实,转属阳明,叫做少阳阳明;三是不因误治,邪热自实,直犯阳明,是为正阳阳明。不管来源如何,总以阳气亢旺,邪热炽盛为基本病理变化。邪热初入阳明分野,郁结于胸膈之间,不得发越,则引起热郁胸膈的病理变化;若邪热传入阳明之经,则引起阳明经热商亢的病理变化;若邪热随经入腑,燥结成实,则形成阳明腑实的病理变化。

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二者经脉相连,其气相通,疾病时则可互相传变。阳明病邪热不解,若与太阴脾湿相合,以致湿热蕴蒸,可引起发黄的病理变化。阳明病误攻或攻下过早过猛,常可损伤脾阳而转为太阴病。《伤寒论》214条"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鞭,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就是因误攻而可转为太阴病的论述。而太阴病于正胜邪衰之时,也多有转成阳明病的。阳明病属热证实证,太阴病属虚证寒证,二者存在互相传变的机理,故有"阳明虚则是太阴,太阴实则是阳明"之说。不仅如此,三阴病皆可转阳明而提示著预后好转之机。

上一節 脏腑阴伤
热郁胸膈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