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卫气营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出于病邪的侵袭或其它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卫气营血的功能或实质受到损害,即可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卫气营血病变发生、发展的内在机理与传变规律,就是卫气营血病机。这种病机理论曾广泛运用于外感和内伤多种疾病的病机阐释。以后,随着温病学说的兴起,由于叶天士和其它温病学家创造性地将卫气营血理论运用于温热病的辨证论治,并深入阐发了卫气营血的病理变化规律,于是,这一病机理论乃主要用于温热病证病理演变规律的阐释,并发展成为一种系统、完整的病机学说。因此,以卫气管血的生理层次、病理顺序及其相互影响与传变,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和密切关联的整体加以运用,就是温热病的卫气营血病机;如果只是以营工或气血的病理单独应用,彼此之间不存在相互传变的关系,则是营工病机或气血病机。本章主要从前著出发对其病机内容加以讨论,对后者只作一适当的简要介绍。

《内经》首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名称,并对其生理功能有着广泛的论述。认为卫气营血均源于水谷的精微,通过胃的受纳,脾的转输,心、肺约有散和经脉的运行,而分布周流于四肢百骸、肌肉筋骨、五脏六腑和上下内外。其中,卫亦称卫气,为水谷之浊气,僚疾滑利,行于脉外,分布流行于肌肤腠理,主要功能在表、在外,起著捍卫、固卫和卫外的作用。营亦称营气,为水谷之精气,行于脉内,主要流布灌溉于五脏六腑,起著滋荣和营养的作用,主要功能在内、在里。由于卫和营在分布及功能上有表里、内外的不同,就成为营属阴而主里,卫属阳而主表的生理和病理基础。气,则是指构成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的精微物质及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如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血是源于水谷并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的精微物质,主要起著营养、滋润的作用。四者之间,又可以彼此转化,互为依存,相须为用。故张景岳说:"虽卫主气而在外,然亦何尝无血;营主血而在内,然亦何尝无气。故营中未必无卫,卫中未必无营。"(《类经‧营卫三焦》)。总的来说,在生理关系上,卫与营互相表里,气与血互相表里,卫代与营血又互相表里;营为血之前身,卫为气之一部,而营与卫和气与血,又互相交注,互相资生,只是依其分布部位与功能的不同,进一步分为表里浅深的四个层次而已。此外,在卫气营血与脏腑的关系上,《难经‧三十二难》有"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的论述;叶天士则明确提出"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温热论》)。在正常情况下,卫气营血及其与有关脏腑之间,保持相互协调,相对平衡,从而维持着人体健康和生命活动,所谓"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灵枢‧本藏篇》):"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灵枢‧五乱》)。

卫气营血的病理,《内经》也有着广泛的论述,其中关于营卫的病理变化及其引效的病证尤为详多。如说:"虚邪之中人也,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灵枢‧刺节真邪》:"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素问‧调经论》);"营卫稽留,卫散常溢,气竭血著,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素问‧气穴论》;"灵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素问‧举痛论》):热病"六日,厥阴受之,……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素问‧热论篇》)等,都是关于外感病证中营卫病变的初步论述。《伤寒论》把《内经》关于卫气营血生理和病理的论述,进一步用于外感热病的病理阐释,并据以作为治疗宜忌的依据。如对发热汗出的病证,认为是由于"卫气不和","营弱卫强",或"卫气不共营气谐和"之故。后世伤寒学家更进而提出中风、伤寒的基本病机是风伤卫、寒伤营和风寒两伤营卫的学说。另外,《伤寒论》中还记述了"吐血"、"衄血"、"便血"、"清血"和"热入血室"等多种热入血分致伤血动血和血液瘀结的病机证冶。《伤寒论》和有关注家关于卫气营血病理变化的论述,虽然还不够完整和系统,其病机与辨证理论,也主要是以六经为纲领,但毕竟是比较明确地将卫气营血病机引进和运用于外感热病的病理阐述和辨证治疗,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一步,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病机和辨证理论,提供了启示和藉鉴。可以说,关于外感热病的卫气营血病机和辨证理论,是孕育于《内经》而萌芽于《伤寒论》的。

进一步发展了卫气营血病机和辨证理论,并开始引入温热病领域,而具体提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的病理病证概念的,应推明末和清初的医家吴又可与张石顽。吴氏在《温疫论》中,论发热病理有"营卫运行之机,乃为邪之所阻,吾身之阳气,为邪所遏,故为热矣"(原病)之说;论气血的病变有"应下稽迟,血竭气耗,内热烦躁"(神虚谵语),"火邪壅闭,耗气搏血"(补泻兼施),"血液为热所搏,变证迭起"(注意逐邪勿拘缩粪)等,并提出温热病"气分"、"血分"的病变概念,如:"凡疫邪留于气分,解以战汗;留于血分,解以发斑",指出"气属阳而轻清,血属阴而重浊;是以邪在气分则易疏透,邪在血分恒多胶滞"(发斑战汗合论);此外还明确提出:"邪之伤人也,始而伤气,继而伤血"(损复)的病理演变次第。张石顽在其所著《伤寒缀论》、《伤寒绪论》中,首先提出"伤寒自气分而传入血分,温热由血分而发出气分"的新颖见解。在论述《热病》中说:"凡温病,热病,营未交者可治,阴阳交者必死。夫所调'营未交'者,言营分热毒之色,未交通于卫分也":在论述《温病》中说:"若热不止而脉涩,咽痛,胸满多汗者,此热伤血分也"。以上论述,均明确指出了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病变的传变关系。此外,张氏还明确提出和论述了"热郁心包"的病理和证候。如说:"酷暑道途中,卒然晕仆,为暑风卒倒,此热毒涌痰壅塞心包也"(《中暑》);"伤寒差后,半月十日以来,终不惺惺,错语少神,……余热留在心包也"(《遗热》);"热既郁于心包,则解烦诚不可缓"(大青龙汤方释下)。吴又可和张石顽上述一系列论识,不少具有创造性的新见,为温热病卫气营血病机和辨证理论的发展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而系统地、全面地论述温热病卫气营血病理变化,形成完整的病机理论和辨证纲领的是清初温病学家叶天士。他认为温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卫气营血的功能失常或其实质受损。如温病初起,邪犯卫表或邪伤肺卫,使卫气受伤或郁阻,致卫外功能障碍,即为邪入卫分的主要病机;邪入气分,由于热邪流连,滞留三焦或里缩阳明,可致邪热伤气,气机郁阻,或气热炽盛,耗气灼津,即为邪入气分的主要病机;邪入营分、血分,由于"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或"火邪劫营",营阴亏损,或"外热一陷,里络就闭",致"包络受病",或热邪"耗血动血",或与瘀伤宿血"挟热而搏",或"热邪陷入与血相结"等等,病理变化主要为营、血及其密切连属的心与心包等藏器的实质损害。其次,用以阐明温病受病部位和病情程度的浅深轻重:卫分病主表,病位最浅,病情较轻。气分病虽已入里,伤及正气,但主要是脏腑气机功能的改变,虽较卫分为深、重,但与营、血分相对来说,则仍较轻、浅。至营分、血分的病变不但深入营、血,并且已深入和伤及心与心包以及肝、肾等重要藏器,所以病位深而病情重,尤以血分最为深重。第三是阐明了卫气营血病理变化的相互影响与传变次第,并以此说明温病发展演变的病理过程和规律,这就是叶天士所提出的"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乃言血"的一般过程,和"逆传心包"与"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特殊演变,也就是"顺传"和"逆传"的传变规律。由此可见,叶天士关于温病卫气营血病机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既分别论述了卫、气、营、血的具体病理变化,又深入阐明了其互相影响与传变的内在规律,从而认识到卫、气、营、血是互相影响、密切关联的整体病理过程。再经其他温病学家的相继补充发展而愈加完善和系统,成为主要用于温热病领域的独特的卫气营血病机理论。如再同相应的证候表现与治法方药联系起来,就成为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纲领。

就温热病而言,引致卫气营血病变的主要原因是温热病邪的侵袭。由于温为阳邪,"阳邪从阴,必伤卫气"(陈平伯《外感温热病篇》第1条自注);"暑伤气分,湿亦伤气"(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温热病邪属邪热壮火,兼以热变最速,最易化火成毒而伤气耗气,若兼湿邪,湿热更能困郁气机。若热邪深入营血,则直接伤营耗血,损伤血络,常致出血、蓄血和血结。温热病邪伤及脏腑经络津液,也可使卫气营血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反之亦热。如肺主气属卫,胃为卫之本,温邪上受,每多肺胃受病。或首先犯肺,肺合皮毛而主卫表,故多同时伤及卫分或卫、气俱伤。心主血属营,热邪深入心和心包,多致营血受损或瘀滞不畅;而营气通心,营血同源,邪热深入,劫灼营血,则可致心包受邪,逼乱神明,或致心阴受劫和心失所营。再如热邪劫灼津液,营血亦必亏虚,阴液亏涸则气亦随之衰少,致津伤及气或气随液脱等等。因此,卫气营血的病机演变,也包括了卫气营血密切连属的脏腑经络与津液阴精的病理生理变化。

出于卫气营血在生理分布上有表里浅深的不同,因而在其病理变化上,就导致疾病有浅深轻重,病邪有进退出入,正气有盛衰强弱和正邪有消长进退等变化。温热病邪的感受,多先从肌表侵袭,或虽从上受,亦先伤卫分,所以卫分最先受邪,卫气最先受伤,这就是温病的初起阶段。气分病变为病邪入里,邪热炽盛,伤气耗津,困郁气机,病情较为深重,但正气充盛,奋力驱邪,正邪交争,犹可驱邪外出。营分病变为邪热入营,消灼营阴,并可内陷心包,阻闭神明,病邪又深入一层,但正气尚未大伤,治疗得当,仍可转出气分而解。血分病变则热邪更加深入,不但伤血动血,而且深入心、肝、肾等重要藏器,导致昏谵痉厥,并且耗灼阴精,伤残正气,致邪实正虚,气阴两竭,故病情最为深重。至于其常见的传变方式有如下几种:一是顺传,即自卫分传入气分,自气分传入营分,再由营分深入血分;或由上焦传入中下二焦者,皆谓之顺传。这种传变反映了病邪由浅而深,病情由轻到重的渐进的发展过程,最为常见。二是逆传,即病邪自卫分直接传入营分或内陷心包,亦即叶天士所提出的"逆传心包"。王孟英总结为"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入营分内陷为逆"和"由上焦气分以及申下二焦者为顺传"。并解释其机理为"不但藏病传藏为顺,而自上及中,顺流而下,其顺也有不待言者","唯包络上居膻中,邪不外解,又不下行,易于袭入,是以内陷营分者为逆传也"(叶天士《温热论》王孟英注)。三是起病即发于营分、血分,而后转出气分,此种多见于"伏气温病",即王孟英所说:"若伏气温病,自里出表,乃先从血分而后达于气分,不比外感温邪由卫及气,自营而及血也"(同前引)。这种传变方式,反映了病邪由里达外,病情由重转轻的发展变化。此外,由于病邪性质和疾病种类的不同,卫气营血的传变和转归,又各具特点。一些温病可以只现卫分或气分病变,而不再传入气分和血分;另有一些温病,发病后迅即进入营血,或一开始即发于营分、血分;营分病变,有因开达热邪转出气分而解者,有愈于营分者;血分病变,亦有转出气分而解或愈于血分者;同时,还有因营血极度伤耗,脏腑严重受损,以及正衰精竭,而致不良转归者。

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就是依据卫气营血病理演变的证候表现与病机所在,而确定相应治疗法则与方药。概括来说,病在卫表或肺卫,病机为卫气被郁或邪伤肺卫,治疗原则宜辛凉解表,透邪外出。如兼湿邪,则宜兼宣化表湿以为治,不使与热相搏。忌用辛温发汗解表和寒凉郁遏之品。气分病变的病位主要在阳明胃肠和手太阴肺,病机核心是邪入气分,里热炽盛,脏腑气伤,正邪剧烈交争。治疗原则宜清气泄热或清热解毒。由于温为阳邪、热邪,气分病又每多热盛津伤,故宜选用辛寒、甘寒或苦寒合甘寒乃至与咸寒合用的治法和方药,于清热之中兼以生津,而忌纯用苦寒之剂,以免苦寒化燥伤阴之弊。若巳里结阳明者,则宜攻下实热。对于湿热郁蒸气分者,则宜清气化湿,除湿泄热,湿热分消以为治,并针对其具体病变,分别来用疏利透达,分消走泄,或辛开苦降,宜展气机等不同法则,而不宜仅恃清热或攻下之法。营分病变是热邪已深入营分或陷入心包,主要病机为营热炽盛,营阴消灼,营热扰心或热闭包络,治疗原则宜清营泄热,或透营转气,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若已热陷心包,神明阻闭者,即宜同时清营透络,清心开窍。血分病变是邪热已深入心、肝、肾等重要藏器,既有热盛动血的一面,又有热盛血瘀的一面。因此,治疗原则即宜凉血解毒,活血化瘀,即"凉血散血"的治法。同时,再针对不同病情分别兼以凉肝息风、养阴潜镇或清心开窍的治法。如气阴大伤,正气衰竭者,又须益气救阴,回阳固脱以为治。有关卫气营血病机的辨证论治原则,总括起来,就是叶天士提出的"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的著名治疗纲领(《温热论》第八条)。总之,卫气营血的辨证意义,主要在于辨识病位之深浅、病势之顺逆和病情之轻重。在治疗上,总的着眼点是驱邪外出和撤热存阴,力求疏泄透达于外而避免入里内陷。故无论辛凉解散、清气泄热、攻下逐瘀、透营转气、凉血散血等治法,都包含和寓有使邪有出路和养阴保津的指导思想。至于一般的营卫不和、藉气虚少或营血不足等病证,则主要是调和营卫与调和气血的关系,使之趋于协调和谐,以及养营益气,补益营血等治法,可参看"气血病机"章有关内容。

上一節 热利下重
卫分病机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