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概念】

口甜亦稱"口甘",最早見於《素問.奇病論》云:"有病口甘者,…‥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但"脾癉"是病名,而"口甜"只不過是"脾癉"的症狀之一,不能認為口甘即是"脾癉"。

【常見證候】

  1. 脾胃熱蒸口甜:口中發甜,口乾欲飲,多食易飢,或唇舌生瘡,大便乾,溲黃,舌紅苔黃而燥,脈數有力。
  2. 脾胃氣陰兩虛口甜:口甜,不思飲食,口乾欲飲不多,神疲乏力,脘腹作脹,大便不調,舌乾稍紅,苔少,脈細弱。
【鑒別分析】
  1. 脾胃熱蒸口甜:常因過食辛辣肥甘之品,滋生內熱,所謂"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發為口甘;或因感受天之濕熱,蘊結脾胃,與榖氣相搏,上蒸而口甘。臨床兼有口渴引飲,多食易飢,或唇舌生瘡,大便乾結,舌紅苔燥,脈數有力等症狀。治擬清熱瀉火為法。輕者用瀉黃散,兼有腑實者,可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加減。
  2. 脾胃氣陰兩虛口甜:多因年老或久病,傷及脾胃,導致氣陰兩虛,虛熱內生,脾津受灼,而為口甘。臨床見口乾而欲飲不多,且氣短乏力,不思飲食,脘腹作脹,大便或溏或乾。治療當益氣健脾和胃養陰,張石頑用補中益氣去升、柴加蘭香煨葛根治之。亦可用七味白朮散加山藥、石斛、蓮子等。
口甜為脾熱症狀,前證為實熱,後證為虛熱。前證以口乾喜飲,便結溲黃,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為主症;後證以納少、神疲乏力,舌紅少苔,脈細數為主症。治療時,前者可用苦寒直折,後者則用補氣滋陰緩調。

【文獻別錄】

  1. 《世醫得效方》:"脾冷前口甜"。
  2. 《張氏醫通》:"口甘,‥…‥若脈弦滑兼嘈雜屬痰火,滾痰丸,此指實火而言。"

上一節 口苦
口鹹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