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內容】

【概念】

嘈雜又稱心嘈(或嘈心),是胃脘部感覺不適的一種常見症狀。《類證治裁》謂:"嘈症屬胃,俗云心嘈,非也。其狀似飢非飢,似痛非痛,脘中懊憹不安。或兼噯氣痞悶、漸至吞酸停飲,胸前隱痛"。臨床上嘈雜一症,常與噯氣、吞酸、惡心、乾嘔、心下痞、胃脘痛等症狀同時出現。

【常見證候】

  1. 傷食嘈雜:嘈雜吞酸,噯腐惡心,胃中兀兀欲吐,惡聞食臭,脘有脹滿。若予吐出則諸症悉減,或口臭、苔膩,或大便酸臭。舌苔脈象也可正常。
  2. 胃熱嘈雜:嘈雜而胃中有明顯辛辣感,或常有酸熱感覺,口臭,吞酸,或每晨起吐酸水數口,日間正常,或便秘,舌苔黃,脈洪或滑。
  3. 胃寒嘈雜:嘈雜口泛清水而酸,或伴有胃脘疼痛,遇寒冷或進冷食則加重,若得熱飲熱食則減輕或緩解,脘腹痞滿,或食欲不振,體乏肢困。少氣,面白,舌淡,脈細。
  4. 肝胃不和嘈雜;嘈雜吞酸,胸悶脘脹,脅痛,口苦,惡心。舌苔薄黃,脈弦細。
【鑒別分析】

嘈雜一症是中焦脾胃病證的臨床表現。

  1. 若因傷食所致者,必有飲食戕傷胃腑的病史,故表現為脘脹欲吐、惡聞食臭的傷食症狀,若能吐出,則諸症悉減,可用消導通滯之藥,方用保和丸加減。
  2. 胃熱與胃寒嘈雜,一為熱證,一屬寒證。胃熱者,嘈雜吞酸而有辛辣感;胃寒者,嘈雜口泛清水而酸,得暖則減。胃熱者,宜清中宮胃火;胃寒者,宜暖中土脾胃。前者用越鞠丸左金丸加減;後者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3. 若肝鬱不舒,橫逆犯胃,而致肝胃不和嘈雜者,則由於"肝木搖動中土,故中土擾擾不寧,而嘈雜如飢狀,每求食以自救,茍得少食,則嘈雜少止,止則復作"(《張氏醫通》),必兼肝氣鬱滯,如胸悶、脅痛、口苦、惡心、脈弦諸症狀,治當疏肝和胃,方用逍遙散合左金丸加減,或用柴平煎加減。
【文獻別錄】
  1. 《丹溪心法黃連,入痰藥,用炒山梔子、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熱多加青黛。…肥人嘈雜,二陳湯少加撫芎、蒼朮、白朮、炒山梔子"。
  2. 《醫學入門.嘈雜》:〝心嘈似飢又煩雜〞
  3. 《景岳全書.雜證謨》:總之,嘈雜一證多由脾氣不和,或受傷脾虛而然。所以治此者,不可不先顧脾氣。然古人於此,悉以痰火論治。于恐專用寒涼,則胃氣虛寒不健者,反以日甚,而漸至噁心噯氣,反胃噎膈之類,將由此而起矣"。

上一節 呃逆
惡心 下一節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