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科症狀 » 胸腹症狀 » 臍下悸動
【內容】

【概念】

臍下悸動即少腹部惕惕然跳動的症狀。

本症首見於《傷寒論》,如"臍下悸"、"臍下有悸"等。本症與氣從少腹上衝症易於混淆。兩者症狀發作均在少腹,但臍下悸動其悸動在少腹,無上衝之勢;而氣從少腹上衝症是從少腹起,上衝於胸,甚至咽喉(亦稱作奔豚氣)。本文看重討論臍下悸動,氣從少腹上衝症另條論述。

【常見證候】

  1. 水停下焦臍下悸動:臍下跳動,口吐涎沬,頭眩,小便不利,脈沉弦,舌質淡紅,苔薄白滑潤。
  2. 腎不納氣臍下悸動:表現為臍下跳動,連及臍部,伴有氣喘,時太息,出汗,脈細弱,舌質淡黯,苔薄潤。
【鑒別分析】
  1. 水停下焦臍下悸動:多由素體陽虛,或汗出多而傷陽,陽虛不能制水,水蓄下焦而悸動。辨證要點為:上為口吐涎沬、頭眩,下為臍下悸、小便不利;脈沉弦尤為下焦停水的明證。治宜化氣利水,方用五苓散;若水飲內動,有欲作奔豚之勢者,可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通陽降逆,培土制水。
  2. 腎不納氣臍下悸動:主要原因有二,一為腎氣素虧,氣不攝納,鼓動於下;一為表證妄汗妄下,氣血大虧,以致腎氣不納,動於下焦。其辨證要點為:臍下跳動,連及臍部,並有氣不接續,汗出等症。腎氣素虧的每因勞累而作,時發時止;表證誤治的有失治之過,從問診便可得知。腎氣素虧的宜補腎納氣,方選七味都氣丸;表證誤治的宜調和陰陽,溫腎納氣,方選桂枝加桂湯。
  3. 臍下悸動一症,多責於腎氣虧虛,衝脈為病。《難經.二十九難》曰:"衝之為病,逆氣而裡急"。由於衝脈"起於氣衝,並足陽明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所以衝脈發病,從臍下動而上逆,輕者僅臍下有衝動,重者可直衝胸咽發為奔豚。可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平衝降逆,另用沉香磨服治其標。
【文獻別錄】
  1. 《張氏醫通.神志門》:"瘦人火水之盛,為水邪抑鬱,在陰分不得升發,故於臍下作悸。及至鬱發,轉入於陽,與正氣相擊,在頭為眩。在頂為顛。腎液上逆為吐涎沬。故用五苓以伐腎邪,利水道,水去火自安矣"。

上一節 腹冷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