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灵枢 » 根结
【內容】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1)?阴道偶、阳道奇(2);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3),阴阳不调,何补何写?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4);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5),何写何补(6)?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藏六府,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鍼之玄,要在终始(7),故能知终始(8),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鍼道咸绝(9)

  •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10)
  • 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11)
  • 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12)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故
  • 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13)
  • 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14),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
  • 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15),视有余不足。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16),摇故也,当穷其本也(17)
太阴为开(19),厥阴为阖,少阴为枢(20)。故
  • 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
  • 阖折即气绝而喜悲(21)。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
  • 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不足(22)
此所谓十二经者(25),盛络皆当取之(26)

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27)。所谓五十营者,五藏皆受气(28),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29),五藏皆受气(30)。四十动一代者(31),一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

黄帝曰: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小大,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濇,脉之长短,血之多少,经络之数,余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32),身体柔脆,肌肉软弱(33),血气慓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浅深多少,可得同之乎(34)?岐伯答曰:膏梁菽藿之味(35),何可同也,气滑即出疾(36),其气濇则出迟(37),气悍则鍼小而入浅,气濇则鍼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以此观之(38),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39),此皆因气慓悍滑利也。

黄帝曰:形气之逆顺奈何?岐伯曰:

  • 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写之。
  • 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
  • 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
  • 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写其邪,调其虚实。
故曰:有余者写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故曰: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40)。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䐜(41),阴阳相错。虚而写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㒤辟(42),皮肤薄著,毛腠夭膲,予之死期。故曰:用鍼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43),调阴与阳,精气乃光(44),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45),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46)。必审五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麤(47),而后取之也。
  1. 《甲乙经》“岐伯”作“黄帝”,“暖”作“热”,“道”作“数”。
  2. 《太素》“偶”下有“而”,《甲乙经》同。
  3. 《太素》“少”下有“而”,《甲乙经》同。
  4. 《太素》“少”下有“而”,《甲乙经》同。又无“而”字。
  5. 《甲乙经》“移”作“离”。
  6. 《太素》作“何补何写”,《甲乙经》同。
  7. 《太素》作“九鍼之要,在于终始”。
  8. 《太素》无“能”。
  9. 《太素》“咸绝”作“绝灭”,《甲乙经》作“绝矣”。
  10. 《太素》无“命门者目也”。
  11. 《甲乙经》作“结于颃颡,颃颡者,钳大。钳大者,耳也”。
  12. 《太素》无“窗笼”。
  13. 《太素》“渎”作“㱩”,无“皮”。《甲乙经》“渎”作“溃缓”,“故”下有“候”,“宛”作“缓”。
  14. 《甲乙经》“疾”作“病”,“取”上有“皆”。
  15. 《太素》“即”作“则”,《甲乙经》同。又“繇”作“摇”,“安”上有“能”,无“骨繇者”。
  16. 《太素》“也”作“者”,无“所谓骨繇者,摇故也”。
  17. 《太素》“穷”作“覈”,《甲乙经》同。
  18. 《太素》“络”作“终”。
  19. 《太素》“开”作“閞”。
  20. 杨上善:“门有二种,有内门、外门,三阴为内门,三阳为外门。”。
  21. 《太素》“绝”作“弛”,“即”作“则”,《甲乙经》并同。
  22. 《太素》无句末之“不足”,《甲乙经》同。
  23. 《太素》“溜”作“流”,《甲乙经》同,下同。
  24. 《甲乙经》“阳谷”作“旸谷”。
  25. 《太素》“十”上有“根”。《甲乙经》“经”下有“络”,“者”作“也”。
  26. 《甲乙经》“皆”作“者”。
  27. 《甲乙经》“名曰”作“谓之”。
  28. 《太素》“气”下有“也”,《甲乙经》同。
  29. 《脉经》“动”作“投”。
  30. 《太素》此处有“矣”,《甲乙经》同。
  31. 《太素》“动”下有“而”,《甲乙经》同,下同。
  32. 《甲乙经》“血食之君”作“食血者”。
  33. 《甲乙经》“肌”作“肤”。
  34. 《甲乙经》作“岂可同乎”。
  35. 《太素》句首有“夫”,《甲乙经》同。各本“粱”作“梁”,赵本与原同。
  36. 《太素》“即”作“则”,《甲乙经》同。
  37. 坊本无“其”,《甲乙经》同。
  38. 《甲乙经》作“故”。
  39. 《太素》无两“之”字,《甲乙经》同。
  40. 《太素》“搏”作“薄”,《甲乙经》同。
  41. 《甲乙经》“满”作“实”,“阴阳四溢”作“阴阳血气皆溢”,“䐜”作“胀”。
  42. 《甲乙经》“㒤”作“慑”,《太素》作“摄”。
  43. 《太素》无“阴与阳”,《甲乙经》同。
  44. 《甲乙经》“光”作“充”。
  45. 《太素》“脉”作“经”,《甲乙经》同。
  46. 《太素》无“曰”。《甲乙经》无“故曰下工”。
  47. 《太素》“审”下有“其”。《甲乙经》“审”作“察”,“五藏变化之病”作“其五藏之变化”,“应”上有“相”,“络”作“脉”,“皮”下有“肤”。

寿夭刚柔 下一節

【其它相关项目】

expand_less